這些金銀礦不僅政府會組織開采,私人也會開采。二是從國外獲得。明朝時期,西方新航路的開辟,使得美洲的大量白銀被商人開采並流入中國。可以說中國古代的金銀量還是很驚人的。這些巨量的真金白銀不是壹時半會兒就能消費掉的,但是現在市面上並不多。他們都去哪裏了?
第壹種是和皇帝或者豪門合葬。古代人非常關心墳墓,認為陪葬品可以讓他們在陰間享受榮華富貴。所以陪葬品極其奢侈。除了玉石、絲綢、珠寶,金銀也必不可少。近年來,海昏侯墓被發掘,墓中不僅有十余噸銅錢,還有大量金銀陪葬。金器重100多公斤,包括金餅、金盤、足金和馬蹄金。連車馬都是鍍銀的,可見陪葬的金銀之多。
劉賀在位時間不長,就因為奢侈而被廢,所以也被稱為漢武帝。他的地位不是特別高,和他壹起陪葬的待遇都那麽高,更別說真正的皇帝了。歷代帝王陪葬的金銀量必然更大。
除了隨他陪葬的金銀,還有不少金銀被私人收藏。在古代,朝代更替、王權更叠壹般都伴隨著動亂。此外,還有外敵入侵。這個時候,能在妳身邊的,就是金銀了。小農的生活,讓我們的祖先更有儲蓄意識,有了儲蓄,壹般都會兌換成金銀藏起來。《末代皇帝》裏,主管太監從小太監身上扣銀子賞,就是壹種體現。很多金銀被民間埋在地下,後來由於戰爭等原因,金銀留在原地,人卻不知所蹤。因此,沒有人知道金銀藏在哪裏。
最遺憾的金銀流失是在清朝。由於清朝的腐敗,當外國列強入侵時,清政府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兩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甲午戰爭都是慘敗,而這些慘敗都伴隨著《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戰勝國發布的條約幾乎都有要求損失的條款,而且往往是幾萬起步。僅《馬關條約》就要賠償日本白銀2億兩,清朝的國庫幾乎被掏空。即便如此,還是不夠賠償,金銀賠償都是從民間搜刮出來的。於是,民間和國庫中的大部分金銀都流入了列強手中。
當然,金銀的去向並不僅限於這些,但通過這些渠道流失的金銀數量已經極其驚人,更不用說其他去向了。但近年來中國逐漸壯大,流失的金銀也在逐漸回歸。同樣令人欣慰的是,中國大媽可以用更高的價格買到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