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古代高蹺形制與高蹺會是怎樣的?

古代高蹺形制與高蹺會是怎樣的?

漢魏的高蹺稱為“蹺技”,宋代叫“踏橋”,清代以後才稱為“高蹺”的,不過歷代都是用壹米左右長的條木制成的,高蹺上面都有木托。

表演的人將雙腳分別綁在木棍上,然後化裝成各種人物,旁邊有人用嗩吶伴奏,表演有趣的動作或故事。此外,漢代高蹺還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主要表演走唱,有簡單的舞蹈動作。武蹺則是表演倒立、跳高桌、疊羅漢、劈叉等動作。

古代的高蹺都是木制的,是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壹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後再用繩索將腿綁在木棒上。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做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

在古代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僧人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

古代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比如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

還有,踩高蹺在山西的延續歷史悠久,後來,在晉中壹帶出土的北魏石棺上可看到高蹺、雜技的圖畫,雖然山西的高蹺並沒有文字記載,但根據這個圖畫,推斷高蹺最遲也應該從北魏時期就有了。

在山西表演高蹺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蹺和武高蹺兩種。文高蹺重於扭和踩,武高蹺以表演特技為主。

山西的武高蹺,頭蹺為指揮,二蹺是領隊,戲曲人物居中,最後由醜漢壓陣。表演首先扭各種場圖,然後表演“過仙橋”、“跳桌子”、“跳雙凳”、“大劈叉”等各種難度大的動作。

還有三晉地區的高蹺主要是表演特技的。這裏的高蹺表演,不但有盍拐、碰拐、背拐、跌叉、跳桌、翻跟鬥等技巧動作,而且還有擡二節、擡三節、坐擡、立擡、組合擡等高難度擡法,並能構成“馬拉車”、“過天橋”的造型。其中難度最大的是“上虎梯”。

晉中壹帶的高蹺也很有名,其中的“撲蝴蝶”既有故事情節,又有許多高難度動作的高蹺節目。這個節目由三人表演,女青年飾演旦角,挑著蝴蝶前行,男青年飾演小生,持扇撲蝶,小醜搖動撥浪鼓嬉戲追逐,甚為活潑、生動,趣味性很濃。

這三個人在表演中,有“蹲走”、“跳桌子”、“鷂子翻身”、“越頭跳”、“後滾翻”、“單腿跳”等諸多技巧動作。

在古代,高蹺不僅非常的受歡迎,還有了專門的高蹺會。每年到了農歷正月,壹隊隊高蹺會,在腰鼓、小堂鑼、大小鑔的打擊樂中穿街而過。

在古代高蹺會中,壹撥兒高蹺人數不定,壹般十幾人。身量高的踩低蹺,身量矮的踩高蹺。表演者是傳統戲裝打扮。由開路棍打頭兒,隨之便出現白蛇、唐僧、醜婆、姜子牙等藝術形象。由於這種高蹺表演詼諧有趣、粗獷喜人、聲情並茂,所以壹向為人們所喜愛。

高蹺會壹般由古代百姓們自發串聯組織起來的,每年農歷正月十壹人們便開始踩街了,這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高蹺要掛個號了。

然後,踩高蹺的人正月十五正式上街,壹直到農歷正月十八才結束。在過高蹺會時,沿途的大商號在門前設八仙桌,擺上茶水、點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勞。高蹺隊在此稍做逗留,或表演答謝。

古代高蹺的隊列在街頭行進中,壹般采用壹字長蛇陣的單列,在繁華擁擠地段采用雙人並列隊形。步子變換為走八字。

在表演時有小旋風、花膀子、鷂子翻身、大劈叉等難險動作。高蹺藝術在古代,即使是冬閑時,仍有組織排練的,在各地的廟會中比較常見。古代高蹺技藝性強,因此深受人們喜愛。

  • 上一篇:清潔文化手抄報
  • 下一篇:壹些美食的由來和典故。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