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音準、揉、撥、註,以及昆曲中的各種臺詞,如首調、驟調、續調等,都是處理韻的方法,是“寫意”的表現手段。“手走音”將聲音由實變虛,產生悠長空靈的意境,給人以悠遠的感覺。
裴先生說:中國傳統音樂,尤其是古琴和昆曲藝術的形態特征,除了強調旋律“線”之外,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就是中國的“韻”。
押韻——好聽的聲音;有韻腳的好看字體;壹幅音韻優美,精神內涵豐富的畫。
裴先生說“古琴仙閣”,古琴的壹種,很古老。《史記》中有記載,有“詩三百首,都是孔子的弦歌”。可惜近代傳統弦歌逐漸沒落(好在查福熙先生留下了文人唱弦歌的例子)。雖然有所恢復,但與傳統的“弦歌”法有很大不同,各種唱法時有耳聞。有西方美聲唱法;有中國歌劇等等。
裴老師認為可以從昆曲(尤其是南昆)中汲取營養(當然不壹定非要唱昆曲)來復興古琴弦歌之韻。裴金寶先生:古琴演奏家、鋼琴演奏家、修復專家、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理事、江蘇省古琴學會副會長、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
中國昆曲古琴研究會是中國昆曲古琴領域唯壹的國家壹級民間團體,由文化部主管,民政部註冊。成立於1986,2006年正式更名為中國昆曲古琴研究會。自中國昆曲古琴研究會成立以來,中國昆曲古琴研究會壹直致力於昆曲古琴藝術的發掘、搶救、保護和傳承,多年來為保護和弘揚中國昆曲古琴藝術做了大量積極有益的工作。如大學生古琴音樂會、古琴大師進百家等活動,力求在年輕壹代心中“種下壹顆古琴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