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位於南海沿海,椰風海韻,細浪白沙,景色宜人。它壹直被認為是“中國的南大門,連接陸地的風景區”。自東晉以來,深圳在政治、文化、經濟、交通、海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考古資料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深圳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勞動、生活、繁衍。
從秦朝開始,深圳的百越族居民就處於封建中央集權的控制之下,漢朝在深圳設立鹽官。在香港的南頭、西鄉、沙井、大鵬和李正五村都發現了漢代墓葬。從葬禮和出土文物來看,當時已經融合了先進的中原文化。
東晉南朝時期250多年,是深圳的鼎盛時期。設在東關縣,通往寶安、興寧等六縣。其管轄範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和惠陽地區。當時的寶安縣大概就是今天的東莞、深圳、香港。
到了唐代,深圳水域成為海上交通的樞紐。南投設鎮,嶺南節有兵;宋代設立“海巡司營”。自宋代以來,深圳成為中國南方海上交通和貿易的樞紐,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發展。
明朝是深圳歷史上的中興時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築南投東關守千戶城,築大鵬守千戶城。後來又設立南頭寨,組成軍事組織,稱為“虎門外守將,省城屏藩”,以抵抗日冕、海賊等外來侵略者。明鄭德十六年(1521),南投軍民在海巡王洪的率領下,在南投海域殲滅葡萄牙艦隊。
到清朝嘉慶年間,新安縣居民已達225979人。人口大量增加,農業生產、漁業和鹽業都有很大發展。
民國二年(1913),新安縣更名為保安縣,行政公署仍設在南投市。在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深圳人民為民族解放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別是東江抗日遊擊縱隊活躍在惠東、寶坻等地,嚴厲打擊日本侵略者,護送被困香港的文化人士到解放區,為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深圳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文物古跡豐富,景點眾多,如晉隋“金雞隨園”寺、唐代廣海寺、淩渡寺南唐懷都寺、宋代赤灣天後宮、明清“新安八景”、丁玲、龍橋坳、七娘山等。
20世紀80年代,深圳被定為中國第壹個經濟特區後,旅遊業發展極為迅速,新建的旅遊景點和設施獨具魅力,以其新穎、獨特、不同尋常的風格享譽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