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粵劇,四川川劇,陜西秦腔,上海滬劇,山西晉劇。
1、粵劇
粵劇(Cantonese Opera),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壹,源自南戲,流行廣東、廣西兩省和港、澳地區,在國外操粵語的華裔聚居區也時有演出。
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每壹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壹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川劇
川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壹,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
川劇由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川劇分小生,須生,旦,花臉,醜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醜,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
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2006年5月20日,川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秦腔
秦腔(Qinqiang Opera), 別稱梆子腔,中國西北地區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古時陜西、甘肅壹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因為早期秦腔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秦腔成形後,流傳全國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體系,對各地的劇種產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響,並直接影響了梆子腔成為梆子腔劇種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滬劇
滬劇,上海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滬劇起源於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民間說唱的影響,演變成說唱形式的灘簧。
清代道光年間,浦江壹帶的灘簧發展為二人自奏自唱的“對子戲”和三人以上演員裝扮人物、另設專人伴奏的“同場戲”。1898年,已有藝人流入上海,並固定在茶樓坐唱,稱作本灘。
1914年,本灘易名為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
滬劇是以表演現代生活為主的戲曲,其音樂委婉柔和,曲調優美動聽,易於塑造現代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濃郁時代氣息和真情實感的藝術美。
2006年,滬劇經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晉劇
晉劇就是山西梆子,是中國北方的壹個重要戲劇劇種,也叫中路戲,中國傳統戲曲。
因興起於山西中部的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及太原而得名。
流傳外地後,被稱為山西梆子,後改稱晉劇,也被稱之為中路梆子,其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
百度百科——晉劇
百度百科——滬劇
百度百科——秦腔
百度百科——川劇
百度百科——粵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