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到了宋代,以品質為主的唐代炒茶發展為“茶鬥”,達到了品茶的更高藝術階段。宋代鬥茶時,先將餅茶搗成小塊,磨成細粉,再放入燙過的茶杯,再註入開水,制成茶膏。然後用特制的茶籃(形狀像小掃帚的工具),壹邊攪拌茶湯,壹邊轉動茶杯,使茶湯花出現在杯中,對比茶湯的色、香、味。最後品嘗湯花,味道好的獲勝。是以“鬥茶”來比拼茶葉的品質,茶湯的色、香、味,鬥茶人的茶藝、茶藝。宋代福建北苑是古代重要的產茶區。北苑茶品質優良,自南唐以來就被列為貢茶。北宋太平天國初期,為了區別於民間制茶,專門設置了“龍鳳模式”,用龍鳳做團茶,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龍鳳餅”。它的色、香、味都是頂級的,使它聞名於世。
3.當時,“龍團”是宋代著名的貢茶。“大龍團”每八餅壹斤,創始人是丁偉宋朝,江蘇蘇州人;小籠包20塊壹斤,是蔡襄和福建仙遊首創的。兩者都是福建督軍制作貢茶時所創。起源於福建建安地區的鬥茶,不僅能給人以物質上的享受,而且因其技巧性強、趣味性強而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南宋時,浙江紹興的制茶方法也初具規模,變蒸為炒,磨為揉,將膏團茶磨成條狀散茶,改變了茶葉的外觀和品質,為我國綠茶的生產奠定了基礎。
4.元代將鮮葉放入鍋中煮制整葉散茶,稱為“蒸青散茶”。
5.到了明朝,終於出現了和今天壹樣的綠茶制作方法——炒青制作法。品茶的方法也從炒變成了開水,成為飲茶史上的壹大轉折點,從而開啟了歷代飲茶的門派。“取芽之精華,吸泉於鼎,壹飲而盡”,代代相傳。當時,用炒制方法加工的綠茶已成為人們的主要飲用對象,花茶也逐漸深入人心。明代有關飲茶的著作有數百種。
6.到了清代,農村有了很多茶館,明代飲茶之風盛行。茶成了寶,在官場文人墨客中流行,及時誕生了壹大批名茶。清道光年間,半發酵烏龍茶和發酵紅茶相繼發明,白茶出現,傳統緊壓茶得到進壹步發展,從而形成了中國的六大類茶結構——青、紅、花、白、烏龍茶和緊壓茶。
7.到了清代,客人無論公事還是私人娛樂,都來敬茶。端茶送客已經成為壹種特定的禮儀和排場。廣川、江浙等地的茶館結合小吃、小吃,聘請評書、評彈等說唱藝人現場表演,發展成為具有獨特地方特色、濃郁鄉土氣息、平民氣息的大眾化交易、交流、娛樂場所。清末有壹群落魄的旗人,至今還在飲茶裝點門面,在人前炫富。而文人卻溶進了“寒夜客來茶作酒,竹竈湯更紅初沸。”老規矩,窗明幾凈,只要有梅花,就不壹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