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後資本結構理論的形成

後資本結構理論的形成

現代資本結構理論以莫迪利亞尼和米勒定理(MM定理)為中心,前面繼承了威廉姆斯、格雷厄姆、多德等傳統理論,然後主要沿著壹左壹右兩條主線發展。壹種是以法勒、塞爾溫、布倫南、斯臺普頓為代表的“左翼”,主要討論稅收差異對資本結構的影響。這個學派最後演變到米勒手裏,達到頂峰,形成了著名的米勒均衡;另壹種是以巴克斯特、斯蒂格利茨、奧特曼、華納為主要參與者的“右翼”,側重於破產成本與資本結構的關系,進而引申到財務困境成本。這兩條主線最終歸結為羅比切克、邁爾斯、斯科特、克勞斯和利岑貝格所倡導的權衡理論。在受到米勒的強烈批評後,權衡理論在迪安傑羅、馬蘇利斯和金的帶領下復興為後權衡理論。但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更準確地說,在1976-1979之間,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的框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信息不對稱理論為核心的新資本結構理論取代了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登上了學術舞臺。新資本結構理論以信息不對稱為核心,主要形成兩大思潮:即聯系現代信息經濟學形成兩大思潮:信號傳遞理論和委托代理理論。新資本結構理論並沒有簡單地遵循現代資本結構的理論套路。而是始終關註稅收、破產等“外部因素”對企業最優資本結構的影響,試圖通過信息不對稱理論中的“信號”、“契約”、“動機”、“激勵”等概念,從企業“內部因素”來分析資本結構。這樣,新資本結構理論成功地將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的平衡問題轉化為結構或制度設計問題,從而為資本結構理論研究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極大地豐富了資本結構理論的內容。

然而,在經歷了80年代初的快速發展後,新資本結構理論在80年代中期已相當難以為繼。根本原因是作為新資本結構理論核心的信息不對稱理論發展衰落了。正如哈裏斯和拉維夫後來指出的:“信息不對稱方法已經到了收益遞減的轉折點”。在這種形勢下,新資本結構理論迫切希望找到壹個新的理論核心,既能鞏固新資本結構理論各流派取得的成果,又能突破信息不對稱理論框架的束縛,從新的學術視角分析和解釋資本結構問題,從而產生新的吸引力,避免資本結構理論的現代斷裂,使資本結構理論能夠壹脈相承、延續下去。在這種學術背景下,後資本結構理論應運而生。後資本結構理論包括兩個分支:資本結構管理控制學派和資本結構產品市場學派。其中,資本結構管理控制學派另有背景。從80年代初開始,公司間的收購愈演愈烈,在1988達到頂峰。據估計,美國企業並購活動的交易額在1980年僅為443億美元,在1988年飆升至2469億美元。與之相對應的是,曼內(1965)以來的公司控制權市場理論受到了學術界前所未有的重視,產生了壹大批影響巨大的經典文獻。公司控制權市場理論迅速成為西方金融學的主流理論,因此金融文獻開始考察公司控制權市場與資本結構之間的聯系。因此,基於公司控制權市場理論的資本結構管理控制學派誕生了。

  • 上一篇:臺灣釣魚的漂調方法有哪些?
  • 下一篇:有哪些民族的蘆笙制作技藝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