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首要價值和精髓。(√)
和合文化是指漢族和合文化,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立文提出的名詞。“和”是中國哲學中壹個很重要的概念,用現在的話就是“和諧”的意思。“和”本身已經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產生新事物。
張教授要突出這壹點,就在“和”後面加了“合”。他整理國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將這壹精神加以闡發,而其弟子跟起,成壹時風氣,而有和合之學焉。其和合學,是對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家“和”精神的總結。
簡介:
大陸關於中國哲學的壹些研究者多有成壹家之言的打算,張立文先生是其壹。有欲成新道家者,有欲成新儒家者。中華和合文化研究及其時代意義。
形成發展:
中華和合文化源遠流長,和、合二字都見之於甲骨文和金文。和的初義是聲音相應和諧;合的本義是上下唇的合攏。殷周之時,和與合是單壹概念,尚未聯用。《易經》和字凡兩見,有和諧、和善之意,而合字則無見。《尚書》中的和是指對社會、人際關系諸多沖突的處理;合指相合、符合。
春秋時期,和合二字聯用並舉,構成和合範疇。《國語·鄭語》稱:“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百姓者也。”韋昭註:“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是說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
《國語·鄭語》並記述了史伯關於和同的論述:“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認為陰陽和而萬物生,完全相同的東西則無所生。可見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異,矛盾多樣性的統壹,才能生物,才能發展。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以和作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弟子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這代表了孔子的思想,認為治國處事、禮儀制度,以和為價值標準。
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孔子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既承認差異,又和合不同的事物,通過互濟互補,達到統壹、和諧。這與“同而不和”,取消不同事物的差異的專壹觀念形成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