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是壹種十分科學化和人工化的拳術。其長處在於埋身搏擊。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註重剛柔並濟,氣力消耗量少。 詠春拳用壹種叫做“寸勁”之發力方法來攻擊和防守。理論和心法方面註重中線、埋踭、朝面追形、左右兼顧、來留去送、甩手直沖等,以最短距離和時間去進攻和防守。
此拳主要手型為鳳眼拳、柳葉掌,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三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為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沈橋、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它是壹種集內家拳法和近打於壹身的拳術。它立足於實戰,具有招式多變、運用靈活、出拳彈性,短橋窄馬,擅發寸勁為主要特點,以大閃側,小俯仰,耕攔攤膀,摸蕩捋,審勢記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沈、標、膀、腕指、黏、摸、熨蕩、偷、漏和“二字鉗陽馬”的身形步法為標誌。憑借手橋肌膚靈敏的感覺,發揮寸勁力量的內家拳法。
詠春拳是壹門中國傳統武術,是壹門制止侵襲的技術,是壹個積極、精簡的正當防衛系統、合法使用武力的拳術。較其它中國傳統武術、更專註於盡快制服對手、以此將當事人的損害降至最低。
詠春拳是以“中線理論”等理論基礎為內容、而頗具特色的南拳拳術,強調使用正確的觀念、意識及思維方式,來導出肢體的靈活應用;其內容主要包括“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主要練習方式為雙人對練的“黐手”“黐腳”等;輔助器材有貼墻沙包、三星樁等;訓練器械有木人樁、刀、棍等。
2014年11月11日,福建省福州市申報的“詠春拳”項目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2017年6月8日,國家級“非遺”項目詠春拳正式進駐福建警察學院。
關於詠春拳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和歷史版本。而發展至今的詠春拳實質上是經過歷代詠春先師逐步發展完善而成。雖然有許多人認為詠春拳源自川滇邊區,流行於福建,而揚名於廣東佛山,但是由於文字資料的缺乏,有關詠春拳的歷史只在群眾中口頭流傳,再則就是野史小說的描述。隨著時間的推移,說法就互有出入,故有關詠春拳的起源,壹直都是眾說紛紜,沒有壹個統壹的說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