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自古遊牧,信奉伊斯蘭教。哈薩克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目前,哈薩克語使用改進的俄語字母。
由於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哈薩克族在生產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哈薩克族的傳統民居是圓頂氈房,傳統服裝以皮毛為主,很有特色。哈薩克女孩和年輕婦女通常穿有袖子和褶皺下擺的衣服。未婚女孩戴著水獺皮圓頂帽,上面繡著頂飾和漂亮的鳥羽。女孩結婚時戴著尖頂的Shawukulele帽子,壹年後換了壹條花頭巾。生下第壹個孩子後,她換上了壹種頭飾,叫克穆謝克。
從事畜牧業的哈薩克族的主要食物是奶和肉。尤其是冬天,哈薩克人殺牛、馬、羊。這種冬季肉類被稱為“搜狗穆”,馬腸和香腸也是如此。面食有Nao、包爾沙克(油條疙瘩)、Biesi Bahrmark(葷素拌面)、抓飯等。
哈薩克族婚姻是壹夫壹妻制,同壹部落不能通婚。
哈薩克人和其他穆斯林民族壹樣,使用伊斯蘭歷法。每年3月20日慶祝那吾魯孜節,是哈薩克族的春節。節日期間,家家戶戶煮“那吾魯孜”飯,唱“那吾魯孜”歌,互相擁抱,祝賀春節。
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月,期間人們白天不吃飯。齋月後,“箕子節”開始,即開齋節。
“宰牲節”,即伊斯蘭新年,在“箕子節”後70天慶祝,家家戶戶宰殺牲畜紀念安拉。
哈薩克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到節假日,他們就搞各種文體活動,如打歌、二重唱、跳舞、猜軌、踢毽子、放風箏,舉行賽馬、摔跤、追姑娘、過羊、馬上摔跤、射箭等各種比賽。
哈薩克人熱情好客,在招待遊客時總是提供最好的食物,並宰殺羊和牲畜。吃飯時,主人先將壹盤羊頭肉呈在客人面前。客人拿起盤子裏的羊頭,在右臉頰下切下壹塊肉以回報主人,然後為主人家的年輕人切下羊耳朵,切下壹塊鼻網放在盤子裏,再把羊頭還給主人。哈薩克人不吃豬肉或動物血。在哈薩克族家庭做客,要註意在蒙古包內盤腿坐在地板上,不脫鞋,不伸直腿。拴牲畜的繩子不能跨,吃飯的桌布不能跨。見面和送行時,哈薩克族的熟人可以互相擁抱。男人第壹次見面,都是緊緊握著手,極其熱情。
哈薩克斯坦的哈薩克族和中國的哈薩克族同屬壹個宗族,語言相同,習俗非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