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東陽市以其特色的竹編而聞名。
東陽竹編是產自浙江東陽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之壹,它與東陽木雕並稱為浙江東陽地方傳統工藝美術的兩朵奇葩。它在殷商時代開始問世,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東陽的竹資源十分豐富,為竹編行業的發展提供極為有利的條件。宋代尤以東陽壹帶的竹編最為著名,制作龍燈、花燈、走馬燈為主,素有“竹編之鄉”的稱號。
清末民初,匠師馬富進編制的竹編產品,在1929年西湖博覽會上獲“竹編狀元”獎匾。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東陽竹編枯木逢春,蓬勃發展,先後獲輕工部優質產品、浙江精品、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銀杯獎及金杯獎、中國民間藝術壹絕金獎等。至2005年底,***獲獎項95項(次)。
東陽竹編的歷史發展:
1、始於唐代
東陽竹編在唐代早期已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作為唐宋時期婺州窯系重要代表的東陽歌山窯址始於唐代早期,終於南宋,對其的發掘中發現,有大量用於建造歌山窯的東陽竹編產品,說明在唐代早期東陽竹編就已大量應用於生產領域。
2、南宋工業化發展
東陽竹編達到較高的工藝水平,並與民俗節日聯系到壹起。不同的竹燈在喜慶的民俗活動中使用,也在掃墓祭祖場合使用。東陽竹編已經朝工藝化方向發展,成為當時民俗節慶的主要節日工藝品。
3、明清成為貢品
東陽竹編技藝發展迅猛,實用性與藝術性進壹步緊密結合。康熙年間東陽竹編已成為清廷貢品,並且竹編生產已經具有壹定的商品規模,成為清代納稅的對象。
4、民國對外出口
從民國開始,東陽竹編成為傳統出口工藝品。馬富進編制的竹編產品體現了當時東陽工藝竹編的最高水平。
5、解放後進入興盛期
新中國成立後,東陽竹編事業又進入壹個新的發展時期,從民間轉向集體,並開始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