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源》將“夾纈”解釋為:
“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樣花紋,以絹布對折,夾入此二版,然後在雕空處染色,成為對稱花紋,其印花所成的錦、絹等絲織物叫夾纈。”
關於夾纈,有唐玄宗後妃所創而流布天下之說。
宋代王讜《唐語林》援引《因話錄》中有:
“玄宗時柳婕妤有才學,上甚重之。婕妤妹適趙氏,性巧慧,因使工鏤板為雜花之象而為夾纈。因婕妤生日,獻王皇後壹匹,上見而賞之,因敕宮中依樣制之。當時甚秘,後漸出,遍於天下,乃為至賤所服。”
詩人白居易在《玩半開花贈皇甫郎中八年寒食日·池東小樓》中亦有“成都新夾纈,梁漢碎胭脂”的詩句。夾纈之名既入詩,也為史料文獻所載,由此更可說明唐代夾纈盛極壹時。
現藏於日本正倉院的多色花樹鴛鴦紋夾纈被褥,可以看到當時彩色夾纈的風采。
夾纈工藝
現今,我們只能看到用靛藍染制的夾纈。靛藍,是壹種傳統的植物染料,是尋常百姓家的服飾和居家裝飾材料,在中國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這種看似簡單的藍色花樣,裏面卻包含著非常復雜的制作工序,制作夾纈花版、調制染料、夾纈印染這是藍夾纈制作的三個主要過程。
夾纈的花版制作是最為講究的壹個環節。花版是用精心挑選的木版雕刻成圖案對稱的兩塊型版,具備著防染和上色的雙重功能,花版制作講究“明渠暗溝”,也就是版上的刻痕必須順暢,讓染液能夠在上面通過,便於上染。在印染時,是將織物夾於兩塊雕版之間加以緊固,然後將夾緊織物的印版放入染缸浸染,染液流過刻板的陰紋讓織物自然著色,被夾緊的陽紋部分留白,以此形成藍地白花的醒目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