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仁:以人為本,平易近人,是對德行的要求。
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壹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
2、義:人生的責任和奉獻,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
義者,人字出頭,加壹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壹把,即為義。
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壹兩下,即為義。
3、禮:“明禮”即講文明,“禮之用,和為貴”,其價值取向為“和諧”。
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
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谷物也。只有結滿谷物的谷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於曲。
4、智:即智慧,明辨是非善惡、不僅知人,而且要自知。
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5、信:誠信為本,是壹項重要的社會道德規範。
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麽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別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是要吃虧的。以此估計,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東西,當然不會騙人。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擴展資料:
孔子曾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將“仁義禮”組成壹個系統,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 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賢良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