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墻,又名滿壇香、福壽全,是福建福州的當地名菜,相傳源於清道光年間,距今有兩百多年歷史。它是滿漢全席的壓軸之菜,在皇家宴席上不可或缺,被稱為中華第壹湯。而關於“佛跳墻”名的由來,在福州民間有多種說法。、
說法壹佛跳墻原名“福壽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錢局壹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他為巴結周蓮,令內眷親自主廚,用紹興酒壇裝雞、鴨、羊肉、豬肚、鴿蛋及海產品等20多種原、輔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
周蓮嘗後,贊不絕口。問及菜名,該官員說該菜取“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名“福壽全”。後來,衙廚鄭春發學成烹制此菜方法後加以改進,口味勝於先者。到鄭春發開設“聚春園”菜館時,即以此菜轟動榕城。
有壹次,壹批文人墨客來嘗此菜,當福壽全上席啟壇時,葷香四溢 ,其中壹秀才心醉神迷,觸發詩興,當即漫聲吟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同時,在福州話中,“福壽全”與“佛跳墻”發音亦雷同。從此,引用詩句之意:“佛跳墻”便成了此菜的正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福建風俗,新媳婦出嫁後的第三天,要親自下廚露壹手茶飯手藝,侍奉公婆,博取賞識。傳說壹位富家女,嬌生慣養,不習廚事,出嫁前夕愁苦不已。她母親便把家裏的山珍海味都拿出來做成各式菜肴,壹壹用荷葉包好,告訴她如何烹煮 。
誰知這位小姐竟把燒制方法忘光,情急之間就把所有的菜壹股腦兒倒進壹個紹酒壇子裏,蓋上荷葉,撂在竈頭。第二天濃香飄出,合家連贊好菜,這就是“十八個菜壹鍋煮”的“佛跳墻”的來頭了。
說法三壹群乞丐每天提著陶缽瓦罐四處討飯,把討來的各種殘羹剩菜倒在壹起燒煮,熱氣騰騰,香味四溢。和尚聞了,禁不住香味引誘,跳墻而出,大快朵頤。有詩為證:“醞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