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內聖外王”與師德修養

“內聖外王”與師德修養

“內聖外王”壹詞最早出現在《莊子》中。這個世界。莊子認為,壹個完整的人不僅要內在為聖,更要追求外在的社會成就。

梁啟超在《儒家哲學》中指出:“儒家哲學的範圍很廣,可以概括。其努力可以載入《論語》,其學習的最高目的可以載入《莊子》。把修身功夫做到極致,就是內心的聖潔。做安仁的功夫做到極致,就是外王。”

“《論語》。《賢文》說:“魯茲問君。孔子說,‘修身,齊家。’說,“就這些嗎?”說,'培養自己安全。'說,“就這些嗎?”說‘培養自己保護人民,讓人民生病。’其中,“自重”是培養內在道德,屬於“內聖”功夫;“安仁”和“安民”是實現外在政治理想的努力,屬於“外王”。自尊是“保護人”的基礎。只有個人內在的道德提高了,才能實現保護人和人民的外在成果。個人內在的道德也需要通過外在的成就來實現和完成。如果我們不能實踐王道和仁政,那麽自尊的內在功夫就得不到實現,也就是壹文不值。

現代新儒家把儒學歸結為“內聖外王”。熊十力認為孔子是莊子在《天下》中提出的聖人,能夠達到“承太谷以來聖人智慧,開內聖外王”的目的。“內聖外王”既是莊子對孔子的高度評價,也顯示了儒家思想的博大。

“內聖外王”是儒家理想的人格形象。而《大學》給出了實現“內聖外王”的具體實踐路徑:“大學之道,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古欲明顯優於世者,先治其國;如果妳想治理妳的國家,妳應該首先把妳的家人聚在壹起;要想家人團聚,先修身體;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確,先真誠;要真誠,先要知道,要知道風格。知物而後知行,知行而後誠,誠而後正,正而後修,修而後在家,在家而後治國,治國而後平天下。”其中,“內聖”即“修身”,其具體的實踐路徑是“明德”為了達到“明德”,就要做到“紀”、“知”、“誠”、“義”,“外王”就是修行外在的成就,其具體的實踐路徑是“親民”。要做到“親民”,必須完成“齊家”、“治國”、“平天下”,並在對外事務中得到實踐。

古代聖王“內聖外王”的人格模式壹直是中國人學習的榜樣,是中國人最高最完美的人格理想。時至今日,依然可行。“內聖”要求人從內修德,“外王”要求人對社會有所貢獻。

教師是教育的關鍵。教師所做的是傳播知識、思想和真理,塑造靈魂、人生和人。所謂以身作則,教師作為學生品德、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以培養和踐行師德為目標,堅持教書育人相統壹,堅持言傳身教相統壹,以德立業、以德學教。(18.11.30“學歷”)

  • 上一篇:商業銀行貸款占比
  • 下一篇:國學的使命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