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在鼓類樂器中,西式小鼓的演奏發力點的感覺應該是槌頭、食指和手腕的結合。因為小鼓的聲音反應靈敏,所以要掌握力度、節奏、速度的變化,多用氣少用力,演奏時多用槌頭少用臂。
中西打擊樂器在結構原理上基本相同,可分為兩類:壹類是體鳴樂器,通過敲擊物體本身來發聲,如西洋的鈸、木琴、管鈴、牛鈴等。中式各種銅編鐘、梆子、木魚等。
另壹類是膜樂器,簡單來說就是各種帶皮的鼓類樂器。沒有必要單獨給出這種例子。相信大家已經很熟悉了。
雖然中西方打擊樂在結構原理上有相似之處,但在制作上確實有很大差異。比如早期的西式定音鼓,中式的中國鼓,都是作為戰鼓使用的。當時定音鼓被放在馬背上,鼓手立即擊鼓鼓舞士氣,帶領軍隊前進。
中國的鼓壹般放在戰車上,指揮官敲打鼓來指揮軍隊進攻。隨著戰鼓的變化,壹些陣法和戰術也隨之改變。《左傳》中著名的“曹劌之辯”就是如此。雖然中西方樂器都是同類,但在制作和發展上確實不同。
定音鼓是用銅制成的鼓腔,以牛皮或獸皮為鼓面,周圍有螺絲調節音高。起初,聲音又細又幹。後來銅材質成分逐漸完善,鼓面也改為合成材質。調整音高的機械裝置不斷改進,使定音鼓的聲音豐富飽滿,張力大,融合性強,可供各種樂隊使用。
中國鼓都是木質材料,以水牛皮為鼓面,水牛皮在鼓上浸泡拉伸。音調高低主要看天氣,幹燥天氣音調高,潮濕天氣音調低。
有時鼓表面用火烘烤瀝青,水分蒸發達到要求的效果。中國鼓聲音渾厚渾厚,有中國皇室的恢宏威嚴,制作壹直遵循傳統制作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