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民族傳統村落

民族傳統村落

海邊山科畬寨風情

在離海不遠的新安半島上,坐落著壹個典型的畬族村落——福建寧德霞浦半月裏村。

畬族是山區的壹個民族,人們常稱自己為“山民”。但半個月的祖先,300多年前就走出大山,生活在海邊。

作為中國唯壹的畬族歷史文化名村,該村至今仍保留著畬族原始的傳統文化。

如果能在農歷三月初三來到這裏,就能感受到畬族更加濃郁的風情。剛做好的糍粑,賣畬族土特產的小攤,起書寫功能的畬族民歌,這壹天都能看到。

如今,依靠旅遊業、茶園和果園,村裏每年能收入上千萬元,村民過上了富裕舒適的生活。

安頓半個月

半月裏村的村民大多姓雷。清康熙二十二年,雷的祖先先在霞浦深山裏定居,靠種些紅薯、茶葉、挖些竹筍為生。

直到雷家第四代雷誌茂搬到海邊。

雷誌茂年輕時出去讀書,開闊了眼界。在回家的路上,他路過海邊壹個叫“半路”的地方,發現官道經過。他預料到這裏未來的發展會很好,於是動員全家搬到這裏。

來到“半路”後,雷家根據這裏的地形特征,將村子改名為“半月”。

憑借著村裏海陸通衢的地理優勢,人們開始在這裏買賣茶葉,他們把當地的茶葉運到福州,又把省城的布帛制品賣到臺灣省。回程時,他們把它們運回臺灣省的特產。

就這樣,大量擁有半個月財富的人逐漸聚集起來,開始重建村莊。龍熙宮、石勒祠堂、舉人府等大型建築拔地而起。

修壹條出村的路。

然而,隨著古官道的沒落,曾經熱鬧的半月漸漸歸於沈寂。到2002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

不甘心窮半個月,人們想改變這種狀況,但是出村的路破舊不堪,限制了村子的發展。

為了走出大山,大家開始投身於修路。條件好點的家庭捐錢,沒錢的家庭投工投勞。

沒有錢買原材料,大家就利用下班時間到處撿石頭,自發分成築路隊分段施工。

兩年後,壹條平整簡易的鄉村公路終於建成了。從那以後,村裏的農產品賣出去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

留下老人,建立新的村莊

路通了,村民的生活也逐漸有了改善。此時,新的問題出現了。

當時清朝的村子年久失修,住起來很不方便。

大家都想修祖屋,但總起來,比蓋新房還貴。拆了重建,卻舍不得。

為此,村民們向當地政府求助,在古村旁邊開辟了壹片空地,建起了壹個新村。在建設新村的同時,政府投入654.38+0.3萬元對舊村進行修繕。

就這樣,人們在新村住了半個月,還保留了古村落。每到過年過節,大家都會回古村落祭拜。很多人還在古村落裏做導遊,擺地攤。

2012年,半月裏村成為第壹批國家級傳統村落。幾年時間,政府投入3000多萬元,不僅完成了新村的水電改造,還鋪上了柏油馬路。每年有1.3萬遊客來這裏探秘過去,感受畬族風情,村民人均年收入也水漲船高,達到2.2萬元。

300多年前,畬族人走出大山,闖出了壹片新天地。在今天的半個月裏,人們延續傳統,擁抱時代,見證美好未來。

今晚20:00,走進福建半月裏村,感受壹個畬族村寨的魅力!

“記住鄉愁”鄉村振興系列

播出內容:《半月村——百年畬寨家園》

播出時間:2022年3月17日周四20:00。

播出頻道:CCTV-4中文國際頻道

編輯|王

  • 上一篇:西式園林
  • 下一篇:土耳其人,阿拉伯人,日耳曼人分別是哪個國家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