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四大國有銀行的市場集中度可以看出,國有商業銀行的獲利能力與其集中度是不相匹配的,存在著規模不經濟,這與傳統的市場結構與經營績效關系假說相悖。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是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較高的集中度並不是市場自發作用的結果,而是計劃經濟的產物。 傳統***謀假說認為企業經營中存在著規模經濟,高度集中的市場意味著存在著少數 較大規模、較高市場占有率的大企業,這些企業可以憑借規模優勢降低成本、提高利潤,並且當該行業市場集中度相當高時,大企業具有操縱市場的力量,銀行之間容易達成協議,降低了***謀成本,通過實行較低存款利率和較高貸款利率來獲得壟斷利潤。有效結構假說則認為,有效率的企業具有高級管理技術或生產技術,從而降低了成本和獲得較高的利潤,相應地也占有了較大的市場份額,結果使得集中度更高了。但是,上述理論在中國銀行市場中卻難以得到驗證。分析我國四大國有銀行主要指標的市場集中度情況可以看出,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利潤集中度來看,國有商業銀行的獲利能力與其集中度是不相匹配的,即銀行集中度與績效無關以及事實上存在著規模不經濟。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壹個可能的解釋是: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脫胎於計劃經濟時代的人民銀行的“大壹統”,成立時已擁有相當龐大的規模和近乎100%的市場份額。各國有商業銀行按照所服務的行業進行專業分工,業務條塊分割,幾乎不存在競爭,很容易擴張規模。而長期以來資金是我國最為短缺的生產要素,國有商業銀行有責任盡可能多地吸收儲蓄資金投入到國民經濟各部門中,以促進經濟增長。加之中央銀行制定的利率和信貸政策也在某種程度上激勵了銀行規模的擴張,使得國有銀行走上了重規模擴張、輕效益的道路。因此,中國銀行業市場結構較高的集中度並不是市場自發作用的結果,而是具有很強的歷史背景和政策因素;國有銀行巨大的規模也並非是由規模收益長期累積轉化而來的,自然大的銀行規模也不意味著更高的利潤回報。這裏值得註意的是,國有銀行存在著事實上的規模不經濟,即資產質量差、盈利能力低、效率低下。從目前現實情況看,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效益低下,競爭力處於較低水平,其生存和發展面臨巨大困難,出現了壟斷市場結構與低收益並存的悖論。從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中國銀行業市場集中度和產業利潤率的變化來看,在市場集中度逐漸下降的同時,銀行業的總體利潤率大體上呈現了壹個先高後低再高的過程。可以看出國有銀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具有同步的特征,即在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資本利潤率、資產利潤率較高時,國有銀行也處於相對較高的位置;反之,則同樣處於相對較低的位置。這說明兩組銀行受經濟周期因素的影響很大。在股份制銀行進入以後,競爭的加劇導致銀行業的總體規模經濟水平下降,主要銀行的財務績效呈現惡化趨勢。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上一篇:有哪些回憶童年的兒歌?下一篇:中國古代怎麽說交通方式的差異是氣候條件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