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吃飯的方式,人類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文化圈:筷子文化圈、刀叉文化圈、手指文化圈。手指文化圈最大,約占世界人口的40%,筷子文化圈和刀叉文化圈各占30%左右。飲食文化的差異與文化差異是壹致的。
關於筷子的起源,有壹個傳說:大禹治水。他三次沒進家門,連吃飯都舍不得耽誤壹分鐘。有壹次,大禹在野地裏吃煮肉。陶罐裏的肉燙得他用手都抓不住。他不想浪費時間,就砍了兩根樹枝,把肉拿出來吃。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用樹枝挑食物的本領,後來他的下屬也紛紛效仿,由此產生了用筷子吃飯的習俗。
筷子的發明至少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的周朝。據研究,用筷子吃飯不僅能使人心靈手巧,還能鍛煉大腦。筷子非常靈活,可以夾、戳、捏、挑、斷、削...物理學家李政道曾經說過,“這兩個簡單的東西運用了物理學中的杠桿原理。它能做手能做的壹切,可以說是手指的延伸。而且不怕高溫和寒冷。真的太精彩了!”
陸茂存在《古今筷子》(農業考古2004年第壹期)中提到,1924年2月,中法大學董事會在法國裏昂召開,中方主席邀請法方主席,巴黎大學的奧勒教授吃中餐。看到桌上的筷子和勺子,歐樂爾對蔡元培說:“妳們中國人不用刀叉,用筷子不方便吧?”蔡元培笑著回答:“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刀叉,但他們壹直認為刀叉是殺人的武器,所以用刀叉吃飯並不優雅。所以從商朝開始,他們用刀叉切肉,用筷子夾菜。後來烹飪技術提高了,筷子可以夾肉了,餐桌上也不再用‘畢’。”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食物是用手吃的。即使在最繁榮的羅馬時期,貴族最時髦的吃法也是躺在床上用手拿食物。在很多歐美歷史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人們是不用刀叉的。刀叉在歐美主要和吃肉有關。以前歐洲主要是畜牧業,面包之類的都是副食品。至於刀叉是如何通過遊牧民族傳到西方的,西方是什麽時候開始使用刀叉的,目前沒有詳細的史料和考古發現。
壹般認為,大約在15世紀,為了改善飲食姿勢,歐洲人使用了雙尖叉。因為用刀把食物送進嘴裏不雅觀,用叉子把肉叉起來送進嘴裏更優雅。刀叉需要搭配使用,兩者缺壹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