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壹村村,壹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壹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壹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如今的土家族大多居於木質吊角樓,壹般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 依山的吊角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上層通風、幹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房屋規模壹般人家為壹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中等人家5柱2騎、5柱4騎,大戶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間屋結構者,中間為堂屋,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後面作臥室。吊腳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桿。 從前的吊腳樓壹般以茅草或杉樹皮蓋頂,也有用石板當蓋頂的,如今,鄂西的吊腳樓多用泥瓦鋪蓋。吊腳樓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壹件大事。第壹步要備齊木料,土家人稱“伐青山”,壹般選椿樹或紫樹,椿、紫因諧音“春”、“子”而吉祥,意為春常大,子孫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稱為“架大碼”,在梁上還要畫上八卦、太極圖、荷花蓮籽等圖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頭,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堅柱”,主人選黃道吉日,請眾鄉鄰幫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後眾人齊心協力將壹排排木扇豎起,這時,鞭炮齊鳴,左鄰右舍送禮物祝賀。立屋堅柱之後便是釘椽角、蓋瓦、裝板壁。富裕人家還要在屋頂上裝飾向天飛檐,在廊洞下雕龍畫鳳,裝飾陽臺木欄。 土家人還在屋前屋後栽花種草,各種果樹,但是,前不栽桑,後不種桃,因與“喪”“逃”諧音,不吉利。 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幹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壹格。這類吊腳樓比“欄幹”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差瓦,只許益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差瓦”。壹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歸流”後才興蓋瓦。壹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畫棟,檐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詩情畫意之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