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跟各種民間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然是存在,這是毋庸置疑的,從原始人使用棍棒石器,到大禹率軍手執盾牌和斧頭,大跳70天武舞,徹底懾服有苗部落,先人是通過搏鬥,總結經驗,提高武技,最終發明了武術。
圖為東漢石刻,宴武場景。
《尚書》記載有?四伐?,壹擊壹刺為壹伐,擊刺動作為?象武?,周天子規定,全國貴族必須掌握禮、樂、射、禦、書、數,稱為?六藝?,這裏面的射就是武術,周的勇士必須具備?五射?,角力、習射都是當時最熱門的活動。春秋時,齊國孫臏建立?技擊?制,魏國推行?武卒?制,秦國則是驍勇的?銳士?制,此外,當時的養士制度也匯集了大量武術人才,《莊子》有說?趙文王養劍客3000人,日夜相擊?,以上的這些勇士、劍客、武士,都是最早的職業武術者。
1936年,華山上,兩位道士在練習武術。
在學術領域,武術界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比如《孫子兵法》、《吳起兵法》、《孫臏兵法》等,雖都是兵家著作,但在戰略戰術、武術上也進行了系統而精辟的論述,《莊子?說劍》、《呂氏春秋》、《說苑》等,都是劍術理論著作。1975年成都曾家包東漢壹號墓出土了壹個驚艷的石刻,壹個小康之家的庭院裏,擺放著兵器架,上面有矛、叉、劍、弓、盾等,這種家庭性的練武場反應了當時武術的風靡。
圖為清末民初,大連武館,兩個學徒在習武。
隋朝開創了科舉大業,武舉也由此展開,當時的標準是?才堪將略、臂力驍壯?,武則天以後,武舉更為標準完善,武舉不僅促進了民眾的練武活動,使武術職業化,更為後世造就了壹批武藝強大的武術家,宋以後,武術邁入大發展的輝煌時期,門派林立,鏢局的出現,武術猶如百花鬥艷,直到清末,武舉沿襲了1300多年才廢止,雖然火器取代了冷兵器,但民國時期的國術運動,仍然蓬勃而起,比較著名的有霍元甲先生的?精武體操學校?等,在當時僅上海就有30多個武術組織,1927年中央國術館的成立,更是以國家為主導,將武術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