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堯典》言“詩言誌”,陸機《文賦》雲“詩緣情”,孔穎達《左傳正義》則曰“情誌壹也”。情誌就是壹個人的內心世界,包括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對萬事萬物的價值判斷。這都是古典詩詞所包含的內容,也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觀和基本價值觀。比如喜怒哀樂,比如對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古代人如此,現代人亦如此。所以古典詩詞中的典範作品所表達的內心情感、思考和價值判斷就可以沒有阻礙得傳遞到今天。
十九世紀,詩人與哲學家就發現了人性在異化,人在蛻變。荷爾德林和海德格爾他們竭力倡導“詩意地棲居”,旨在通過人生的藝術化和詩意化,來抵制科學技術所帶來的個性泯滅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使人不會成為物化的存在,不會成為機械生活整體的壹個碎片。人類進化到壹定程度,科學性使人性退化,人類的詩意正在萎縮,人性精神越來越貧瘠。我們在平庸乏味的日常生活中意誌很容易被消磨,而變得心靈麻木,感覺遲鈍,審美感受能力也日趨退化,成為壹個沒有靈慧也沒有趣味的人。生存不僅僅是壹種現實的意義,更是壹種超越的意義。生存、生活、生命,以詩意為根基,亦即“詩意地棲居”。越是高度物質文明的社會,我們越是需要按照孔子“誌道據德”、“依仁遊藝”的經典原則,以高品質的審美鑒賞活動來求得精神生活的平衡。
人道是“詩與遠方”。詩為什麽在遠方呢?詩就在目前,詩在心裏,我們就在詩中。
我們今天讀古典詩詞,真的可以感覺到它是日常生活的文學,日常生活的事情,平凡而單純,戀愛、結婚的歡悅,行旅、服役的哀傷,父子之情、母子之情、手足之情、夫婦之情、朋友之情,無不應有盡有,人生、人性、人情是古典詩詞的靈魂。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這是南宋趙師秀的《有約》,寫的是黃梅時節,詩人雨夜待友來訪的情景,傳神地描繪出約友未至的悵惘心情。細細品來,他們之間的友情如水般平淡而悠長,這樣的交往,遠離了世俗功利、遠離了算計得失,怎不輕松愜意、雅致坦然?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這是陶淵明對自己心境的真實寫照,給我們的壹條重要啟示就是:看淡了名利,才能看得清自己。
如此等等。詩詞中有歷史風雲,詩詞中有家國情懷,詩詞中有人生四季,詩詞中有生活百態。如何讓我們的感情不再粗糙?如何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柔軟?詩詞是壹種很好的寄托,它能使人沈靜下來,自警於心,自勵於行,感悟生存智慧,發現生活之美,提升生命境界。(19.03.09《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