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印染紋樣的造型特征中,以適合紋樣、單獨紋樣、二方連續紋樣、四方連續紋樣為主的是秩序化構圖。
印染,顧名思義包括印花和染色兩項,染色不印花,但印花離不開染色,任何事物都是由簡到繁、由單壹到多樣的壹個過程,所以印染的染色早於印花,中國民間的印染紋樣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人類就掌握了用赤鐵礦粉在麻布上畫上紋樣進行裝飾,古代稱為:畫繢。
經過古代人們漫長的研究,印花漸漸地取代了畫繢,東漢墓出土的蠟染藍白印花布殘片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棉布印花實物,所以最遲在東漢人們已經掌握了蠟染工藝。漢代以後,東晉時期墓中發現了最早的絞纈絹,工藝制作不是特別精美,說明印染工藝還處在初級階段。
到了隋唐時期,紮染、蠟染、夾染印染工藝盛行,無論是宮廷的人還是老百姓都使用印染制品。在宋代,上述三種方式的印染受到壹定制約,藍印花布開始問世。
因成本低,效率高,藍印花布取代了蠟染和夾染的位置,在全國流行開來,期間中原地區蠟染紮染工藝逐漸被人遺忘,僅在西南少數民族延續,直到目前,以貴州為主的幾個地區傳承了蠟染工藝,以雲南大理的周城為主等地區傳承了紮染工藝。
蠟染紋樣就是“蠟防染色”出來的紋樣,是用蠟把設計好的紋樣點繪在棉、麻、絲等天然纖維織物上,塗蠟的部分染不上顏色,去蠟以後布面上留下白色的花紋。
紮染紋樣是先在棉布上繪制好圖案,用針、線、繩根據圖案進行縫制或者直接對布面進行捆綁、折疊、打結等技法處理,最後抽成壹團,放到已經準備好的染液中進行染色,由於綁紮的地方染液無法進去,所以起到了防染的效果。
藍印花布,又稱“灰纈”“藥斑布”“澆花布”,用豆粉、石灰調水為防染劑,以雕花板作為拓印工具的壹種傳統印染技藝。制作工序為,首先將鏤空的雕花板鋪在白布上。
隨後用類似的襪子的工具把調好的防染劑填到雕花板空隙上,防染劑留到在布面上,等曬幹後,將布放到染料中,染好晾幹之後再刮去豆灰防染漿劑,之後就顯出來藍白花紋樣。
夾染紋樣是用夾板漏印的壹種印染紋樣方法。工藝原理是用兩塊表面平整並刻有相對花紋的木板緊密夾住進行染色,染色時,凸起來的部分被夾緊從而達到防止染液染色的壹種防染工藝。這裏的“夾”是壹種制作方式。印出來的紋樣精美細致,有類似版畫壹樣的畫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