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主持的哈佛大學Zero項目,對兒童的審美感知發展進行了長期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得出了兒童藝術感知發展階段的理論:嬰兒感知(0-2歲)、符號識別(2-7歲)、“現實主義”高峰(7-9歲)、“現實主義”高峰的衰落和審美感性的出現(。

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學生正處於個體審美發展的危機階段。加德納說:“如果說這是壹個巨大危機的時期,那也是壹個特殊機遇的時期。青春期青年擁有更廣泛的知識和技能,這可以對藝術才華產生積極影響。”他指出,兒童的認知(思維)、社會道德判斷和審美評價的發展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這壹時期青年學生在道德判斷和審美評價上的相對主義評價特征是其辯證思維的反映。

中學生時期是個體審美心理和社會審美心理加速相互滲透,個人美感日益加深的時期。然而,由於中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中學生審美心理的特殊性由此產生。主要表現為:

審美活動具有情感特征。心情好的時候,人們會註意體驗作品中令人愉悅的場景,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傾向於作品中令人壓抑和悲傷的場景。

中學生思維敏捷,反應敏捷,感官得到了進壹步發展,審美感受靈敏,但辨別判斷能力仍有欠缺,局限於表面事物。

中學生接受能力強,心理上更傾向於新事物,叛逆性強,反傳統審美意識強。同時,民族傳統審美文化心理的歷史積澱給中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中學生應該從自己對事物的審美認識出發,積極自主地做出審美價值的判斷和選擇。然而,由於缺乏社會經驗、觀察程序不當、過早下結論和從眾心理,中學生在審美價值觀上也表現出壹定的盲目性。

中學生的情緒和情感往往不穩定,註意力容易迅速轉移,因此在審美趣味的多樣性上更為突出。

隨著文化藝術知識的增長和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隨著審美實踐的拓展,青少年對各種美的形式所包含的合理內容和審美價值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審美標準逐漸形成,從而跨越了所謂的“危機階段”。

在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各種美的形態中,生活中的美隨處可見,美就在身邊,美就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美好的生活,幾乎每個人都有這個願望,中學生也不例外。

美好的生活其實說的是兩種生活:壹種是美好的生活,壹種是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有品質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有品質的生活。美好生活構成美好生活的現實基礎,美好生活是美好生活的理想升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引導孩子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審美地生活。美在於“性”,如飲食、飲茶等,於是有了茶道藝術;美在於“情”,比如閑適、朋友、雅集等等;美在“文”,如詩、書、畫、印、琴、歌,還有園林苗圃、遊戲娛樂、觀光遊覽。

在古代,書法其實是文人的日常課程,收錄在實用書信、便簽、序言、手稿等。日常書寫是其基礎,書法的“書”無非是書寫漢字,通過書寫壹定的法度,美化之,使書成為“法”。書法家的身份直到明朝才出現。

教會孩子審美地生活,孩子的審美心理——感知、情感、想象、理解會逐漸成熟。(19.03.11“教育”)

  • 上一篇: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有哪些
  • 下一篇:夏天也能好眠夏天枕什麽枕頭涼爽又健康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