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民族的民風不僅兇悍,而且有很多不可接受的習俗。匈奴人的這些習俗被中原政權視為粗魯、不文明。
尤其是中原王朝有壹個最被人看不起的習俗,就是“父死娶母,兄死娶嫂。”匈奴人為什麽采取這種習俗?妳可能想不到答案是古人的腦回路很奇怪。
據史書記載,匈奴是桀之子的後裔。殷商打敗夏朝後,逃到北方。後來,他們與許多原始民族融合,形成了壹個民族。所以在古代北方民族的陰影下,我們可以看到匈奴的很多習俗。
“父親死後父親娶母親,哥哥死後哥哥娶嫂子”可以解釋為:父親死後兒子娶繼母,哥哥死後哥哥娶嫂子。這種違背倫理道德的行為讓中原王朝非常不屑。
那麽我們為什麽要這樣做呢?原因是匈奴人沒有文明禮儀,過於註重皇室血統。這是幾乎所有皇室成員的通病,因為夏柒建立了夏後,國家從禪宗的退位制度變成了父子之死。
即使已故父子不繼承姓氏,皇位候選人也必須是與他(她)有密切關系的人,否則如果王室血統不純,就有繼承的可能。
所以在匈奴人的觀念中,後母和小姑都是異性成員,所以在父親或哥哥死後,將她們納入後宮有助於保證皇室血統的純正。
另外,因為匈奴人沒有禮儀觀念,只要不是自己的母親,或者姐妹,其他女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妃子。說白了,後媽和嫂子都是沒有直接血緣關系的女人。
再加上當時女性地位比較低,甚至被視為男性的私人物品,所以才會有這種看似違背人性倫理和實踐倫理的現象。其實這種做法並非匈奴獨有,其他少數民族也有這樣的習俗。
早在封建社會,女性就應該遵守三綱四德。簡單來說,她壹輩子只能嫁壹個老公。如果丈夫去世,她不能再婚,必須終身為丈夫保留這個節日。
匈奴人無視這壹點,在他們的父親或兄弟死後,私生母和嫂子可以成為他的妻子,因為他們想保護丈夫留下的財產。
畢竟丈夫的兒子雖然不是親生的,但也是隨夫姓,而且有非常近的血緣關系,妻子嫁給姐夫也是原因之壹。
由於戰國時期禮樂制度的崩潰,出現了祭祀場所。《左傳》記載了“過房”、“價高”等婚俗,古人稱之為“價高婚”。
“有”是丈夫的兒子娶了繼母;“保”字的意思是哥哥娶了嫂子。匈奴“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的習俗,正是這兩種婚俗的真實體現。
嚴格來說,在男權社會裏,男人是國家或家庭的頂梁柱,所以他們為了家庭生活而去,而他們所賺取的資產之壹就是壹個真正的女人,也就是他們的妻子或妾。
所以,壹個家族必須把男性血統作為家族延續的基本元素。為了保證這個大家庭世世代代的繁榮昌盛,哪怕壹家之主去世,他的兄弟、子侄們也會再次成為“為人民服務的人”。這家的女人會傳給下壹家的戶主。
失去丈夫的婦女與家庭中的其他男子結婚,以維持其地位或保護家庭或其利益。匈奴人、蒙古人、滿族人等。都經歷過這種違背人倫的婚俗,但是這種婚俗早就消失了。
匈奴作為草原上的猛獸,多次入侵中原的疆域,但到了漢朝宣帝的時候,基本處於分裂狀態,最後走上了不可控制的滅亡之路。
隨著匈奴的消失,匈奴“有約”的習俗被徹底廢除。中原漢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嬪妃妯娌是很受尊敬的女性,永遠過不去這個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