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任務包括:
1,模塊接口測試;
2.測試模塊的本地數據結構;
3、模塊邊界條件測試;
4.模塊中所有獨立執行的路徑測試;
5.測試模塊的錯誤處理路徑。;
二、IT(集成測試):
也稱系統集成測試或組合測試,集成測試階段以黑盒法為主。在自下而上集成的前期,白盒方法測試占了壹定的比重。隨著集成測試的深入,這種比例在測試過程中會越來越少,逐漸的,黑盒方法測試會占主導地位。
三、ST(系統測試):
從技術角度來說,系統測試是整個測試階段的最後壹步,所有的開發和測試都集中在生成壹個具有壹定功能的軟件系統上。
這個階段主要測試系統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主要執行:
功能確認試驗、操作試驗、強度試驗、恢復試驗、安全試驗等。
系統測試的測試人員由測試團隊的成員(或者質量保證人員)或者測試團隊的成員和用戶進行測試。在整個系統開發出來並交付給用戶之前。在這個階段,整個系統通過黑盒方法進行測試。
四。UAT(用戶接受度測試):
驗收測試是為了向未來的用戶展示系統可以如期工作。
經過集成測試,所有模塊已經按照設計組裝成壹個完整的軟件系統,接口錯誤已經基本消除。然後,要進壹步驗證軟件的有效性。這就是驗收測試的任務,即軟件的功能和性能如用戶合理期望的那樣。
擴展數據
軟件測試伴隨著軟件的出現。在早期的軟件開發過程中,軟件規模很小,復雜度很低。軟件開發過程混亂且相當隨機,測試的意義也很狹隘。開發人員將測試等同於“調試”,以便糾正軟件中已知的錯誤,並且開發人員通常自己完成這部分工作。
檢測投入少,檢測介入也晚。往往是在代碼成型,產品已經基本完成的情況下才進行。
80年代初,軟件和IT行業進入大發展,軟件的質量變得越來越重要。
這時,軟件測試的壹些基礎理論和實用技術開始形成,人們開始為軟件開發設計各種流程和管理方法。軟件開發的方式逐漸從混亂的開發過程轉變為結構化的開發過程,其特征是結構化的分析與設計、結構化的評審、結構化的編程和結構化的測試。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軟件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