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地下水形成的區域背景

地下水形成的區域背景

在地下水形成的歷史過程中,由於地質構造、地層巖性、古地理、古氣候環境、氣象、水文、地形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地下水經歷了不同地球化學過程的演化,被賦予了不同的化學成分,形成了其獨特的水化學特征,並具有明顯的水平和垂直分帶規律。

根據水質垂直變化特征,地下水分布可分為總淡水區、鹹淡水重疊區和總鹽水區。

3.3.1.1總淡水面積

全部淡水區分布在齊河-廣饒斷裂南部,構造上位於魯西臺背斜北緣。在古近紀,該區與整個魯西臺背斜壹起隆起,遭受剝蝕。新近紀以來,伴隨著遼冀臺向斜,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遠小於斷裂北側地區。其中堆積了壹套粗泥沙,透水性好,坡度落差大,水動力條件好。該區地下水由南魯中山區降水入滲補給。補給路線短,水量充足,地下水交替更新快,溶解固體總量低。主要是重碳酸鹽水,具有典型的徑流區水化學特征。

3.3.1.2鹹淡水重疊區

鹹淡水重疊區包括沖洪積平原北部和黃河三角洲平原南部,在構造單元上屬於遼冀臺向斜。新生代以來,該區整體呈大幅度下降趨勢,階段性和震蕩性明顯。在不同的地質歷史發展階段,由於古地理、古氣候條件的不同,沈積物形成過程中形成的地下水經過後期淋濾、遷移、富集的轉化,具有不同的化學成分,並隨著地殼的不斷下沈而被封存,這是本區鹹淡水疊加的基本原因。另壹方面,該區地殼長期處於下降狀態,地下水水平徑流滯緩,決定了水化學具有弱循環、交替的特點。由於物質來源不同,南北方地區水化學特征仍有明顯差異;南部主要受南部魯中山區降水入滲補給。由於靠近補給地,地下水有不同程度的更新改造,表現為鹹水體自北向南急劇變薄,水化學類型多為碳酸氫鹽和碳酸氫鹽-氯化物。在北部,除了南部的微弱徑流外,主要由西部鄰近地區的水補給。由於遠離降水,滲入補給區,徑流滯緩,地下水基本不更新,水化學成分復雜,是以鈉為陽離子的多元素水。

3.3.1.3總鹽水面積

全鹹區是淺、中、深層沒有淡水的區域,其分布邊界是深層鹹淡水的分界線;在構造單元上,屬於鹹淡水重疊區的遼冀向斜。新生代,尤其是新近紀和第四紀以來,不僅受區域古地理和古氣候的控制,還受到多次海侵的影響,陸地形成相對較新。在海水的反復作用下,1000米深度的地下水主要是總溶解固體大於3克/升的氯鈉水

  • 上一篇:國際稅收和國際稅法原則
  • 下一篇:外國人的愛情觀是怎樣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