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1921研究了中國北方石炭、二疊紀含煤地層。
1924之後,李四光將中國南方和北方的石炭紀-二疊紀與同時期特別是古生代以後的地球其他地區進行了對比,認為大陸上海水的進退不僅是海面的升降,而且是赤道向兩極和兩極向赤道的定向運動。在此基礎上,他得出結論,大陸運動也可能有這個方向。
1926年,李四光發表《地球表面影像變化的主要原因》,提出“大陸車閥說”。
20世紀20年代末,李四光肯定了山墻結構的存在。
1929年發表了《東亞的壹些典型構造類型及其對大陸運動的意義》壹文,總結了不同類型構造的特殊本質,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奠定了地質力學的基礎。
20世紀30年代,確定了陰山、秦嶺和南嶺三個巨型帶狀構造帶,以及東亞的華夏和新華夏構造體系和淮陽山狀構造。
1945年,李四光在《地質力學基礎與方法》壹書中率先將力學引入地質構造的分析,正式提出“地質力學”壹詞,地質力學理論初步形成。
65438年至0947年,李四光在其著作《地質力學基礎與方法》中研究了構造特征的性質,劃分了構造體系,確定了構造類型,分析了構造體系的組合,最後提出了解決地質力學問題的途徑。
1948年,李四光代表中國參加了在倫敦舉行的18國際地質大會。他首次應用自己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做了題為《新夏海的起源》的學術報告,引起強烈反響。從此,地質力學這壹新興學科正式載入史冊,李四光被公認為地質力學的創始人。
65438年至0962年,李四光總結了自己40多年地質力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出版了《地質力學導論》,簡要闡述了關於地質構造、地質力學方法、地質力學存在的問題、地殼運動的起源等壹些傳統概念。構造體系明確劃分為三種類型,即緯向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和各種類型的扭轉構造體系。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地質力學的理論和方法在我國地質工作和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