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谷胡雖然只是壹種樂器,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足夠我們所有人去學習和探索。接下來,讓我向妳展示壯族馬谷湖獨特的音樂文化。
馬鼓胡是壯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樂器,因琴筒用馬骨制成而得名。馬古虎,又名“古虎”。壯族傳統弦樂器,搓弦。壯語稱之為“杜然”,又稱“冉烈”、“冉森”。“然”在壯語中是“胡”的意思,“杜”是骨,故名。“列”、“森”是壯語,意為“小音高”。
馬谷湖外形美觀,琴聲悠揚清脆,聽起來如玉盤壹般甜美。再如山川溪流的流動,委婉動人,像壹個人在松濤中,愛撫著靈魂;就像春雨壹樣,滋潤著絲綢般的東西,讓人神清氣爽。在美麗的壯鄉,在月白風輕的夜晚,壯家的男青年們常常用馬谷胡奏出醉人的曲調和甜美的旋律,傾吐對心上人的愛。這首甜美醉人的《壯鄉小夜曲》往往構成壯鄉之旅的壹道獨特風景。壯族的馬谷湖藝術流行於桂西大部分壯族聚居區和貴州、雲南的部分地區。
馬鼓胡是壹種起源於西秦式的弦樂器。清朝初年以來,隨著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的進壹步鞏固和發展,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增加了許多弦樂器的新品種。我國著名音樂史學家楊(1899-1984)先生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第三十四章)稿》中寫道:“到了清代,除了原來的兩弦胡琴或二胡之外,又出現了專門為京劇伴奏的四弦。少數民族地區也有很多弦樂器,比如廣西壯族的馬谷胡。”
根據80年代初壯族老藝人的回憶,現在的壯劇已經是第七代了,我們的老祖宗說,在沒有壯劇之前,很久就有人拉冉烈了。起初,人們經常拿起馬谷湖、胡塗、葫蘆湖、壯笛等壯族民間樂器到鄰村演奏,稱為“有緣”,即壯族民間器樂合奏——“八音”(用馬谷湖、胡塗、葫蘆湖、三弦、壯笛、八音鑼、八音鼓、鈸等。)馬鼓胡在從雍戲——板凳戲——“地方戲”——壯劇的整個發展演變過程中,壹直是主要的伴奏樂器。1815隆林縣成立半職業壯劇團後,馬谷湖成為壯劇樂隊的主導樂器。
關於馬谷湖的來歷,在廣西壯鄉山寨流傳著壹個感人的故事:很久以前,這裏住著壹個聰明帥氣的姑娘阿然,和壹個勤勞勇敢的小夥子阿烈。他們從小壹起長大,是青梅竹馬,非常相愛。阿列常常拉起他的胡塗,向冉阿讓傾訴衷腸,冉阿讓用響亮的民歌表達愛意。阿然家有壹匹好馬“蹄雪”,又高又胖,皮毛閃亮,以走起路來像船,跑起來像蒼蠅而聞名。有壹天,土司要用“重金”買“四蹄雪”。當他看到長得像仙女壹樣的艾倫時,他甚至想把它帶走,於是命令他連人帶馬把它帶回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