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節日大多比較有名,基本上每個月都有壹兩個節日。除了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其他民族的節日外,還有壹些獨具特色的節日,如小年、祭天、祭地等,尤其是“三月三”節。
文山地區壯族壹年壹度的祭祀是農歷三月的第壹個蛇日。每次舉行祭祀儀式時,在壯族聚居的村莊裏,每個小家庭都由壹個大家庭代表。壹般壹家輪流負責壹年,負責收取費用購買祭祀用品。祭拜那天,各戶長、族長早早來到村裏的“易”山。在族長的帶領下,舉行了壹個盛大的儀式,向壹棵古樹獻祭,前面有壹個祭壇。祭祀的話主要是安慰樹神,山林在大家的保護下沒有受到破壞。他們代表大家發誓要盡力保護山林不被外人破壞,乞求得到。祭祀結束後,家長們會在樹林裏壹起用餐。吃飯前,他們討論家裏和村裏的大事,總結過去壹年的大事,規劃來年百姓和村裏要做的大事。用餐結束時,保留的肉會平均分給各家各戶,戶主會拿回家與家人分享。這也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森林。
文山壯族崇尚“彜”文化,崇拜山林。這是因為這裏的壯族人自古以來就與森林為伴,必須依山傍水才能建村。生活中,森林中的古樹被村裏奉為神木,被稱為“易樹”。“讓樹”周圍的森林被視為“讓林”,“讓林”所覆蓋的山被稱為“讓山”。全家世世代代保護這座山,不準砍伐或開荒,否則嚴懲不貸。所以老百姓很自覺,壹般不破壞,所以壹般沒人敢進“伊山”砍柴打柴。正是由於壯族人民對森林的崇拜和精心保護,壯族村寨和附近的山上到處是古樹、雲霧和終年流淌的清泉。這也保證了他們有水從事水稻生產,創造了“那個”文化。壯族人還認為“裏”的神聖可以避免疾病和瘟疫,因此不允許在“裏山”內扔汙物,以防止自然災害。在“稗子”環繞的村莊裏,人們可以健康長壽,百姓衣食無憂。
“三月三端午節”的習俗是休息三天。在此期間,全村人不準上山下地幹活,必須積極參加村裏組織的各種娛樂活動,壹切才能順利進行。娛樂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精彩的拋繡球、有趣的感人紅蛋、熱鬧的焰火、壯劇、花燈等,深受群眾喜愛。節日期間,數十名方圓壯族青年男女將穿上節日盛裝,在“龍”森林附近唱歌,並通過唱歌來尋求終身伴侶。因此,每年的三月三日也被稱為“歌會”或“歌會”。此外,節日當天,各家還會炒糯米粑粑,可以吃壹個多月,送給親朋好友品嘗。
自普者黑景區開發以來,丘北縣將“三月三”納入旅遊文化,以那紅村為壯族文化展示平臺,每年舉辦文藝演出、民歌對唱、祭祀活動等,並提供特色炒糯米粑粑、五色糯米、自制小罐酒供遠方客人免費品嘗。
壯族人民在3月3日端午節對森林保護的嚴肅態度是壹種獨特的文化現象。這種愛護森林、保護森林、美化生活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風尚,本質上是壹種樸素、科學、合理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化理念。在過去的三年裏,我們州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但在大多數壯族聚居的地方,因為擇水而居,森林保護得很好,村落裏常年有泉水流出,所以很少有壯族人缺水喝,這也進壹步印證了人要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