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人在飲食上強調科學和營養,整個烹飪過程嚴格按照科學規範進行,烹飪標準化,於是廚師的工作就變成了壹項極其單調的機械工作。
2.再者,西方人吃飯的目的是為了吸收營養。只要營養達標,其他都可以包容。所以,今天的土豆牛排,明天的牛排土豆,廚師每天重復著機械的工作,對食客沒有苛求和極其寬容的態度。當然沒什麽意思。
3.西方的烹飪方法沒有中國的復雜多變。西餐立體感強,可食性強,所有的食物大部分都可以吃。飾品是主菜的配菜。
4.西餐的原料在操作過程中要做到新鮮、無汙染、天然、自然,充分發揮其原汁原味。幹貨不用太多,牛奶是西餐中不可或缺的原料。供應商根據原料的特性進壹步規範了原料,廚師不再單純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判斷和決定使用哪種原料。
5.吃的方式,也就是怎麽吃,中西方明顯不同。在中國,無論是家庭聚餐還是正式宴會,都是圍坐在壹起享受座位。飲食風格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傳統。中國人在吃飯的過程中,不需要別人提前分發食物,而是自己拿自己需要的東西。就餐者吃的食物量或每個人吃的食物占食物總量的比例是不確定的。
西方人習慣分開吃飯,有專人先分發食物,是壹人定量供應。在西方宴會上,雖然人們圍坐在壹起,但他們的食物是分開供應的。不壹定要有固定的座位,可以自由走動,既能充分滿足個人對食物的喜好,又能方便社會交往和個人之間的情感和信息交流,不用把所有活動都公開在飯桌上。這種吃法充分體現了西方人對人性和自我的尊重,強調個體的獨立自主。
6.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還體現在用餐器具上。中國人的餐具以筷子為主,勺子為輔,還有各種形狀的杯、盤、碗、碟。中國講究餐具、菜肴的形狀、大小、顏色的協調,講究“美”。
西方人使用金屬刀叉,以及各種杯、盤、杯、碟。然而,西餐不像中國人那樣強調菜肴的裝盤和分盤的藝術美,餐具的種類和菜肴的形狀也比較單調。簡而言之,西方人註重食物的內容,而中國人強調菜肴的形式和從中獲得的感受。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中國的餐飲用具正以“專業化、多樣化、組合化”的新面貌出現,為日常家庭用餐增添了新的理念和趣味。西方也開始註重餐具的設計,市場上出現了各種款式的餐具。這些餐具通常有顏色和圖案,並以各種風格出現,具有裝飾性和趣味性,它們作為禮品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