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黑色幽默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流行於美國的現代主義文藝流派。後對西方的電影、戲劇發生有壹定的影響。
“黑色幽默”是因1965年美國作家弗裏德曼收了十二個作家的小說片斷印成題為《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 “黑色幽默”又被稱為“變態的幽默”,或“絞刑架下的幽默”。所謂“黑色”是指嚴酷可怕而又滑稽的社會現實;“幽默”是指有自由意誌的主體對現實采取的玩世不恭的嘲笑態度。這壹流派表現的是在絕望的境地中借助幽默來保持鎮定,但卻帶有悲觀的宿命色彩。實際上起著宣揚逆來順受思想的麻醉作用。
黑色幽默是以現代反理性主義的各種哲學思潮,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論、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薩特的存在主義等為理論基礎的,並把這些哲學觀念體現到創作實踐之中。它沿襲了存在主義關於“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若的”思想,並將此絕對化,在作品內容上追求表現世界的荒誕、社會的畸型與瘋狂,加之以無可奈何的渲染與嘲笑。他們同樣也否定傳統的價值觀念,也具有“非英雄”傾向,常常描述人的潛意識和復雜的內心感受。作品中雖對資本主義社會種種弊端的暴露與諷刺,可最終還是用虛無主義、悲觀主義和和平主義來聊以慰安。從美學上看, “黑色幽默”基本上屬於喜劇範疇,但又是帶有濃重的絕望感和悲劇因素的。
在藝術形式上,這壹流派在時間、空間上打破傳統的結構方式,顛倒、交錯時間順序,任憑主觀意念的隨意馳聘,使過去、現在和將來混雜起來,撲朔迷離,情節松散淩亂,並且常常用形象的暗示、對比、烘托、象征等手法,體現出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壹些基本特征。這壹流派的主要作家作品有約瑟夫·海勒及其《第二十二條軍規》,庫爾特·馮格尼特及其《第五號屠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