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春秋時楚國人,道家學說創始人。老子及富思辨精神,是中國第壹個純粹的哲學家,其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的思想,幾乎成為每壹個中國人抹不去的文化印記,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壹種思想傾向。老子思想曾對中國哲學、文學、藝術、政治、軍事等各個領域發生過重大影響,而且遠涉重洋,傳播於世界。
老子經典之作《老子》又名《道德經》,文字簡約,說理透徹,含義深邃,震古鑠今,讀來往往啟人心智。因這五千言,老子成了道家的開山之祖。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老子被奉為道教始祖,尊稱“太上老君”。《老子》也成了道教經典。
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老子》,是壹部深刻的哲理詩,包容著極大的智慧。開篇第壹句寫道:“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壹個提出了“道”的概念。那麽,老子所說的“道”究竟指的是什麽呢?《老子》意旨,浩瀚無垠,廣博深邃,以下僅為淺顯理解:
“道”,看不見,摸不著。它是宇宙唯壹的,絕對的物質存在,不會隨物的變化而消失,也不會因外在的力量而改變。“道”,本身不斷運動變化,從而產生出天地萬物。
“道”,萬物之本源,“萬物之母”。其產生過程是“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萬物後,寓於萬物,使萬物得到營養生長。
“道”,恒常且具有規律性。“道”作用於天地萬物時,表現出了某種規律,人們對於這種規律,可認識,可遵循。老子認為壹切現象都是對立統壹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道”,相反、相成、恒常、具有規律性,是推動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
“道”,自然無為。“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以其自身的矛盾運動,不靠外在其它的原因,永恒的運動變化著,以其自然而然的狀態為依據,不對萬物幹預,萬物順應自然。按道辦事的人,只是依照萬物自然的狀態去發展,是輔助,而不是約束和強制,這就是“無為”。西漢初年的“無為政治”,即從此推衍而來。
“道”,致虛守靜,柔弱不爭。老子認為,萬物的根源為虛靜狀態,這“虛”狀的東西,呈現為“靜”態,它的作用是無盡的。“弱者道之用”,它希望避開世間紛爭,保持內心平靜。回到虛靜狀態中。所以道家隱居山川,與世無爭。
《老子》五千言,後人劃為81章,章章精彩,妙語連珠,現輯錄部分,以饗讀者: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弱者道之用,堅強者死之行;柔弱者生之徒。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