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哈佛大學公***衛生博士寧毅做客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直播間時指出,在應對新冠病毒的終極武器——疫苗問世前,只要堅定不移地遵循傳統傳染病防控方法,疫情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靠消極的群體免疫戰勝傳染病
人類歷史上尚無先例
“群體免疫”是近期引起廣泛熱議的壹個詞匯,對此,寧毅指出,群體免疫分積極的和消極的兩種,積極的群體免疫就是公眾及時接種針對某種病毒的疫苗達到壹定比例,形成人群的免疫屏障,該病毒無法進行持續傳播,從而控制住疫情。消極的群體免疫,就是消極防禦,步步退縮,讓病毒對人群的感染達到壹定比例,感染者產生抗體,形成免疫屏障。但這樣做,各國政府和民眾要面對壹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感染人群中會有壹定比例的死亡。
目前對新冠肺炎傳播指數的測算是2.2到5.8,如果達到5.8, 這意味著必須有82%的人都產生抗體,才會形成免疫屏障,但如果不是疫苗產生的,那就意味著這82%的感染者人群裏會有5%~10%的人要死亡。按照5%來算,也要付出2.5億人的生命,這個代價任何政府也承擔不起。
“從目前新冠肺炎全球流行情況看,感染人數已經達到240多萬,某些地區醫療資源已無力支撐,但數據顯示,目前這些地方的感染率充其量也就20%左右,距離82%的免疫屏障要求還差很遠。”因此,寧毅指出,沒有疫苗的情況下,想通過有限醫療資源支持下的節節退縮式的抵抗,讓病毒感染的人數達到免疫屏障要求,完全不現實。無論從理論角度還是現實角度考慮,靠消極的群體免疫來消滅新冠病毒是不可能的。
“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哪次傳染病是靠消極群體免疫戰勝的。以流感為例,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死亡人數保守估計在1700萬以上,1957年保守估計有150萬人死亡,1968年大約壹百萬人死亡……”針對新冠流行,壹些國家提出群體免疫策略的基礎是認為新冠肺炎是壹個大號的流感,能夠控制新冠肺炎的病死率在較低水平,但是但是目前的病死率搞群體免疫,代價之大根本承受不起。
寧毅表示,就目前各國家公布的確診率來看,距離達到群體免疫的門檻依然還很遙遠,已經出現了多個國家醫療資源吃緊的情況,如果患病和死亡人數繼續增加,任何國家的醫療資源都無法承受。
“更重要的是,這壹新發疾病我們還有太多未知,是不是感染了壹定會產生抗體?抗體能在人體內維持多久?如果病毒變異,抗體是否還會生效?發病和治療方法是否會帶來並發癥和後遺癥?”寧毅指出,群體免疫的壹個必要條件是人群必須產生穩定的抗體,但是這壹點現在還未可知,不能拿健康去冒險。
中國不會成為免疫力的窪地
和免疫暴露的孤島
“現在,很多國家的新增確診人數已經開始下降,這是由於當地采取了居家隔離、停工停產等措施,控制了病毒的傳播,並非是群體免疫的成效。”寧毅說,此前部分國家的疫情呈現大暴發的勢頭,不能看作是變相的群體免疫,而是面對疫情的被動應對,沒能在最短時間內檢測出所有感染源並及時隔離密切接觸者,導致疫情失控。
退壹萬步講,即便各國實現了消極條件下的群體免疫,有了免疫屏障了,中國也不會變成哪裏也不能去的免疫力窪地和孤島。中國人去這些國家肯定也是安全的。這些國家的人壹部分人有了抗體不得疾病,另壹部分人得到了保護也不得疾病,未能被感染,來我們這邊也不會造成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