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國際上看,全球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產業競爭異常激烈。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試圖在新的技術平臺上升級制造業、發展新興產業,繼續以核心技術和專業服務牢牢控制全球價值鏈的高端環節,給中國提升產業層次、發展先進制造業帶來巨大壓力;新興市場國家也在加速產業升級。壹些發展中國家利用其低成本在傳統的國際市場上與中國競爭。我們面臨著發達國家搶占戰略制高點和發展中國家搶占傳統市場的雙重壓力。國內,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傳統發展模式面臨諸多調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發展方式沒有根本改變。勞動力、土地、燃料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持續上漲,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日益強化,形成了優化產業結構的倒逼機制。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不到位,不僅會影響短期穩定增長和轉型的實現,還會嚴重制約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
(二)優化產業結構是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多依靠科技進步, 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管理的創新,更加註重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更加註重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和互動。 要通過產業結構優化、轉型升級,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改變附加值低、產能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局面,提高產業整體素質。努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產業發展模式向綠色低碳、清潔安全轉變。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增創新優勢,提升我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
(三)優化產業結構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要著力點。
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努力實現消費、投資和出口的協調,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把優化產業結構作為推動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動力,創新品種、提高質量、打造品牌、改善服務,努力為消費者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引領創造新的消費需求,擴大消費市場。把優化產業結構作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產業集聚發展的重要支撐。把優化產業結構作為推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促進城鄉發展壹體化和農業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