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倡導人們在生活中要時刻“敬執事”、“思事”、“修身養性”。“執事尊”就是認真行事,不可怠慢;“敬事”就是要專心做事,不能懈怠;“修身尊道”就是加強自身修養,保持尊重和謙卑的態度。
2.瘦。精益求精就是精益求精,是從業者專註於每壹個產品、每壹道工序,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職業品質。
所謂優秀,就是已經做得很好了,還要求做得更好。“哪怕做壹顆螺絲釘,也要做到最好。”就像老子說的“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壹個能夠基業長青的企業,只有精益求精,才會成功。
3.專註。專註,是具有內在決心和註重細節的耐心、執著和堅持的精神,是所有“大國工匠”必須具備的精神特質。從國內外的實踐經驗來看,工匠精神意味著壹種堅持,也就是壹種幾十年如壹日的堅持和堅韌。
“術業有專攻”。壹旦選定行業,就會壹心壹意紮根,心無旁騖,在壹個細分的產品上積累優勢,成為各自領域的“佼佼者”。在中國,早就有“藝蠢者必精於術”的說法,比如《莊子》裏牛的巧悟性,《核船》裏王曼的巧遠。
4.創新。“工匠精神”還包括追求突破和創新的創新內涵。古往今來,熱衷於創新發明的工匠們壹直是世界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湧現出倪誌福、郝建秀等壹大批優秀工匠,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之父”王選,“中國第壹、世界第二充電電池制造商”王傳福,從事高鐵科研生產的鐵路工人,從事UHV、智能電網研究運營的電力工人,都是“工匠精神”的優秀傳承者,他們讓中國創新再次影響世界。
擴展數據
“工匠精神”在當今企業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學習價值。
當今社會浮躁,追求“短、平、快”(投入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眼前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
因此,企業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競爭中取得成功。
當其他企業熱衷於“圈錢,把某個產品做死,出新品,再圈錢”的循環時,堅守“工匠精神”的企業,靠著自己的信念和信仰,看著自己的產品不斷改進和完善,最終通過高標準的體驗,成為眾多用戶的驕傲。無論成功與否,他們的精神都是完全享受和提煉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6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和柔性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加品種,提高質量,創造品牌。
“工匠精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出現令人耳目壹新,有媒體將其列入“十大新詞”進行解讀。古語有雲:“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僅體現了對產品制作精細、精準的理念和追求,還不斷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創造新的成就。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工匠精神(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