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壹般用竹葉或蘆葦葉包裹,古人也用艾葉、茭白葉、茭白葉包裹。這叫艾葉包艾香粽子。粽子的葉子要先泡在水裏,然後洗幹凈。糯米也要提前用冷水泡壹下,然後瀝幹備用。古人包粽子是很講究的。糯米裏要加紅棗、栗子、核桃、柿餅、銀杏、紅豆、生姜、肉桂。如果想包堿性餃子,可以在米飯上撒壹點石灰水,攪拌壹下,讓米飯變黃;或者在煮粽子的水裏放壹點木灰或者石灰,煮出來的堿粽子會特別香特別好吃。
唐宋時期,粽子壹度受到皇室的喜愛。唐明帝在位時,每年都會在端陽宮精心制作壹批粽子和粽子。飯團裝在壹個金盤裏,然後讓宮女們用金色的小弓箭射盤中的飯團,射者賞粽子。但是面團油膩,不容易拍出來。宮女們為了得到吃粽子的獎勵,必須全神貫註認真畫弓箭。唐在壹旁樂了,吟出了“四季花競巧,九子爭新”的詩句。這種宮廷遊戲壹直延續到宋代。
古人還在粽子中加入藥物治療疾病。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抗瘧藥與粽子合用,對瘧疾有很好的療效。南北朝時,魯迅把中藥益智和糯米包在壹起做成“益智粽子”,獻給宋武帝武帝,治療他的智力下降和智力遲鈍。粽子也啟發了古代詩人的創作。元稹有“采碧君粽子縷縷,白玉香梗”;文聽雲有“泛久鬥子宗,歐吳琴姜雲”;姚合的《皆聒噪漁歌響,風吹號角香》;陸遊的“菜* * *解綠糯米團子,衰將更慘。”這些都是關於粽子的歌。粽子後來成為端午節時饋贈親友的禮物。在舊社會,除了粽子,朱門的壹些大家庭還會收到桑葚、櫻桃、菱角、杏、毒餅和玫瑰餅等季節性物品。而小家庭可以勉強包幾個清水餃子,既經濟又能吃。北京的端午節粽子都是用蘆葦葉包著,用鳶尾紮著。城際賣家以江米棗為主,郊區農民進城拉車串串賣家多為黃米棗粽子。南方人更註重吃粽子,現代已經形成系列,主要分為蘇式和廣式。有白粽子、紅豆粽子、紅豆沙粽子、鮮肉粽子、火腿粽子等。它們味道純正,風味獨特。廣式主要包括紅豆沙餃子、叉燒包和分量很重的什錦蒸餃,獨具特色。後來,北京的桂香村、稻香村等南味食品店在端午節時專門供應南味粽子,讓南北方的食客隨意選購。北京人可以品嘗壹種稀罕物,領略南方風味;南方的老顧客可以吃到家鄉的“特產”,那就更過癮了!
吃粽子的習俗不僅在中國流行,在日本、朝鮮和東南亞的壹些國家也很流行。發明粽子的古人恐怕也想不到,粽子能漂洋過海,傳播中國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