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刪書的原則是:重復的內容只取其壹,其他不取;他覺得沒必要傳給後代。
未被選上的作為《逸周書》代代相傳,有數百種《逸周書》,在秦始皇之前並未失傳,大部分至今仍可閱讀,但《尚書》被孔子作為“教材”流傳更廣。
第二,孔子刪《詩經》。孔子從西周初年到春秋末期的500余首詩歌中篩選整理出《詩經》,其中包括3000余首官詩、貴族詩和民間詩。
收錄詩歌305首,分為格調、典雅、贊美三個部分。《詩經》朗朗上口,容易讓人記住。秦始皇下令“焚書”後,很多人都能背下來。到了漢代,管理《詩經》的學者有四位:齊、陸、毛、韓。我們現代人讀《詩經》的時候,應該重點看壹個叫《石矛傳》的版本。
如果說這本《毛傳》中的詩序與孔子的原話還有壹點距離的話,那麽上海博物館1994從香港購買的楚簡中就有這首詩的傳序,是孔子對弟子講述這首詩的原話。
第三,關於“禮”。我們現在所說的《禮記》包括三本書:李周、李逸和李記。
《李周》和《李逸》是周公所作(後人有增有減)。李周講的是周朝的官制,其風格是駢文。《儀禮》講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跪拜儀式,風格隨性。《禮記》是漢代人編的,但主要保存在戰國時期,是壹些關於禮的解釋。
孔子追溯三代之禮,精心為弟子整理遺文。當他把剩下的李周和李逸傳給他的門徒時,他經常詳細闡述它們。戰國兩漢時期的儒家或有所記載,或有所闡發,形成了《禮記》。
第四,《景悅》應該從《詩經》開始。孔子編《詩經》後,把裏面的詩都重新排了壹遍,“為的是把韶、武、雅、頌的音合起來。”
所謂應該主要由這些樂譜組成,還應該有邵、吳、雅、頌的樂譜。總之,《景悅》的編撰很可能是由孔子完成的。作為六經之壹,這本書當然珍貴,但早在秦火之前就失傳了。
5.孔子晚年對《周易》很感興趣,經常閱讀,以致“邊巍三絕”。在孔子之前,像易經這樣的書比我們今天看到的要多得多。比如《連山》、《歸藏》都是書。孔子稱贊易經時,經文王特別表演,成為之書,孔子還註解上下經,解釋“十翼”的性質。孔子生前在易經有著無盡的意義。司馬遷在《孔子家》中說,晚年“讀,魏編三絕,曰:‘留我數年,若如此,我將溫柔於’。”
六、關於孔子修《春秋》。孔子“宜禮”期間,還看了《周史》的書籍(各國的史書都要上《周室》,所以孔子看到的包括了各國的史書),並與他們討論《史記》的舊聞,為他日後修訂《春秋》奠定了基礎。(當時,魯國歷史學家左丘明和孔子壹起去周氏。他還翻閱了豐富的史籍,參與了關於歷史事件的討論。
擴展數據
六經:詩、書、禮、變、樂、春秋。六經。最早見於《莊子——天命》。指的是孔子整理傳授的先秦六書。這六部經典著作的全稱是《詩經》、《詩經》(即《尚書》)、《禮記》、《易經》(即《周易》)、《景悅》和《春秋》。
這六部古書不是孔子寫的,而是早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孔子只是對它們做了壹些整理工作。
這六部古書,從古至今保存下來,在孔子之前為皇室貴族所擁有,深受歷代統治者的重視。這六部古籍收錄在沈叔石在《國虞初虞商》中談及教育皇子時所列的教科書中。
百度百科-六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