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正念與接受:認知行為療法第三浪潮》讀書筆記

《正念與接受:認知行為療法第三浪潮》讀書筆記

與精神分析齊名的三大心理治療方法之壹的行為治療的發展經歷了 3 個階段,分別是盛行於 20 世紀 50 年代的傳統行為治療、發展於 20 世紀 70 年代的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以及近 20年才開始興起的語境主義導向的認知行為治療“第三浪潮”。

第壹浪潮:

“行為治療”壹詞最早是由斯金納等人於1954年提出的。應該說,行為主義的理論存在已有很長時間了,但行為治療與行為咨詢的發展歷史卻遠遠短於其理論存在的年限,行為主義的研究早在弗洛伊德進行心理分析的研究時就已開始,但行為治療的發展卻是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事情,不過,在較短時間內行為治療已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心理治療方法之壹。

行為治療與精神分析不同,從壹開始它就是植根於實驗的發現之中的行為治療的基本理論主要來自行為主義的學習原理,主要包括下述3個部分;經典的條件反射原理操作條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學習的原理。其理論及治療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早期有巴甫路夫,華生和斯金納,後來有沃爾樸、艾森克和班杜拉等。

總之,在這壹系列實驗以及由此發展出來的理論基礎上行為治療派提出了個體是通過學習獲得了不適應的行為的;個體可以通過學習消除那些習得的不良或不適應行為的兩個假設,並由此發展出行為治療。

由於行為治療只註重註意記憶以及心理表征的特征性作用,並單純強調心理病理。所以20 世紀 60 年代,A.T.貝克教授在大量臨床心理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認知行為療法。這種心理治療方法主要通過幫助當事人回想其對事情的構建,使其得到新的意義,從而達到治療心理障礙的目的。

其理論基礎是認知理論和學習理論。

認知理論認為人的情感、行為及其反應均與認知有關,認知是心理行為的決定因素,心理障礙的產生原因是各種內部和外部不良刺激所致,同時情緒和行為的改變也可以影響認知。

學習理論則認為人的壹切行為,包括適應性行為和習慣,都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即使是適應性行為和習慣。

反之,不良行為也可通過學習得到矯正。 認知行為療法是兩者的結合,它認為,認知過程決定著行為的產生,同時行為的改變也可以影響認知的改變。

認知行為治療的“第三浪潮”拓展了已有的認知行為療法,融合了東方哲學的內涵,創造性地借鑒辯證法、靈性、關系以及正念等觀念,通過靈活多樣的治療技術,提高個體心理的靈活性。

它與傳統認知-行為治療最大的不同在於:強調聚焦當下並全盤接受當下體驗;鼓勵來訪者采取積極靈活的行動,改變生活中可以改變的領域;幫助來訪者澄清自己的價值觀,並過壹種與自身內在價值觀相壹致的生活。這種行為接受與改變之間平衡的理念不僅有助於我們的來訪者緩解其心理痛苦,而且更適合我們所有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個體解決自身的心理難題。

  • 上一篇:如果老婆出軌,給妳戴綠帽子,妳會怎麽辦?
  • 下一篇:家庭成員之間有哪些稱呼禁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