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從唐代開始燒臼釉和黃釉。臼釉有玉壁底碗、澆壺、瓶;黃釉器皿包括碗、澆壺等。
唐初普遍制作胎體厚重、外黃釉內白釉的粗糙平底淺腹碗。晚唐時期有很多白釉碗,碗壁呈45度傾斜,腹淺圓。胎比前期薄,碗內外上釉。五代白釉蓮花座,形似六瓣蓮花,腹直深,圓飽滿,內外上釉,釉面有細口。
此外,五代常見的唇白碗。宋代定窯自成體系,產品以白釉為主,其次是黑釉、醬釉、青釉、白底棕花等品種。白釉器胎白,質地硬,胎壁薄,釉色白黃,釉面有撕裂,產生無釉芒。“翻轉”是定窯瓷器裝燒的特殊方法之壹。與正常燒制相比,是壹種用碗、盤等器皿支撐燒制的方法,最早為宋代定窯所用。由於采用了過燒法,用墊圈組合代替了匣缽,減少了器皿的平均占用空間,產量大大提高,因此得到廣泛推廣。但因為過燒,瓷口邊緣有壹個未上釉的毛刺。
所以用金、銀或銅包裹漏釉部分,既掩蓋了缺陷,又提高了地位,被稱為“黃金固定器”。定窯瓷器常用竹刷修補濕瓷胎,因釉薄而出現“竹刷紋”,是定窯產品的標誌之壹。
定窯的黑釉器、醬釉器就是所謂的“黑釉器”、“紫釉器”,和白瓷壹樣。
都是白胎,黑釉色深而亮,紫釉色醬黑。定窯也有金花描器。宋代細心的《知雅堂雜記》記載:“金花碗塗蒜汁,後入窯燒,壹去不復返。”但就幾件傳世的定窯金花碗來看,大部分金彩都是用膠水粘合的,大部分已經脫落,可見記載並不詳細。至少發現了青釉標本,只有碗。有碗、盤、燈、盒、壺、瓶、枕、熏器等。白釉三系提梁壺是北宋丁瑤制度的產物。有淺灰色胎,白釉,梨形腹,三個領帶柄,領帶接口有貼花裝飾。還有壹個葫蘆形的持壺。北宋丁瑤制白釉蓮口弦六管瓶,器胚致密,通體白釉,釉面有冰裂紋,口為蓮形,長頸飾弦,肩有六管,腹長而圓。此外還有仿金銀器皿的純凈水瓶。宋代丁瑤部的兒童枕,釉色白而微黃,塑造成壹個趴在床上的男孩,造型生動。枕頭還包括方形枕頭和紡錘形枕頭。
丁瑤白瓷的裝飾技法主要有雕刻、繪畫和印刷。北宋初期流行花雕,有荷花花瓣紋、菊花紋,兩者都采用或結合篦紋,還有花果、蓮鴨、雲龍等與細紋結合的裝飾紋樣。
印刷裝飾始於北宋中期,後期成熟,布局分明,線條清晰。題材以花卉為主,以牡丹、荷花為最多,其次是菊花,還有卷枝、折枝等手法,強調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