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家風家訓典故

家風家訓典故

導語:從先秦到明清,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家訓可謂數不勝數,其中不乏經典之作,為國人所熟知。我們從中挑選了十條家訓,列舉如下。

重讀古人的經典家訓,為今天重新樹立家庭教育的理念,培養家風,培養修養和家庭和睦。在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中,這大概就是來自古代經典家訓的啟發。

家庭是國家的縮影。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傳統中知識分子推崇的信條。

中國古代“人必有家,家必有訓。”《家訓》作為家庭或家族中父母、祖父母對後代的訓誡和教導,成為後世儒家知識分子的家庭教育讀物,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瑰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用家訓來訓誡家人和孩子,在中國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關於家訓的說法很多,有人做過統計和詳細的描述,包括家規、家訓、家教、家規、家法在內的說法不下70種,但使用最廣泛的是“家訓”。形式很多,有訓誡、遺言、書信、詩詞、格言警句、作品等等。

中國古代流傳下來多少家訓?用“滿頭大汗”來形容壹點都不為過。從先秦到明清,那些具有廣泛代表性和經典性的家訓,即使在現代也依然廣為人知。周公旦的《指揮鳥書》、司馬談的《誡書》、諸葛亮的《誡書》、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李世民的《皇室家訓》、包拯的《包拯家訓》、歐陽修的《教論》、袁彩的《袁氏示範》、朱柏廬的《朱子家訓》、李毓秀的《家訓》。

家訓往往是由家族中的長輩或有威望、有社會地位的子女書寫,傳授給家族的子女,作為待人接物、教育子女的準則;也有壹些孩子記住了長輩的話,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壹紙書只為墻,容他三尺。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秦始皇。”清朝的宰相張穎寫了這首詩來安慰他的家人,這首詩廣為流傳。其中“何不讓他三尺”幾乎成了勸架的口頭禪,而他的兒子張是清初知名的重臣,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共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發布的《人高三尺有什麽錯——安徽桐城六尺胡同的啟示》壹文寫道:“父子倆總理都是清官,心系人民,堪稱楷模。應該說他們得益於張穎的言傳身教,得益於淡泊克己的家風,得益於六尺胡同。”

  • 上一篇:安徽最有名的10小吃,都是安徽人愛吃的。妳試過多少次了?
  • 下一篇:屬於蛇龍族可以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