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冷食的習俗

冷食的習俗

寒食節,即寒食節,又稱“無煙節”、“寒食節”、“百五節”。每年的4月4日,清明節的前壹天。這壹天禁止吸煙,只吃冷食,所以被稱為“寒食節”。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徒步、蕩秋千、蹴鞠、拉鉤、打蛋等習俗。寒食節延續了2000多年,壹度被稱為最大的民間節日。許多文人都寫過關於寒食節的詩。

節日活動

1、禁煙寒食:寒食節在古代也被稱為“禁煙節”。每個家庭都被禁止生火和吃冷食。但由於國人對聖賢的執著追求,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不止,到了唐代才得到皇室的認可和參與。2.祭祖:寒食節從南北朝到唐代被視為“野祭”。到了唐代,它被收入《啟李源》“卷八十七,拜掃以下諸侯”,成為官方認可和提倡的吉祥禮品之壹。後來演變成皇家陵墓;官方祭祀孔廟和聖賢;人們去掃墓等等。當時是壹家人或者宗族壹起去祖墳祭祀,加土,掛紙錢。然後把燕子和蛇兔撒在墳頂上,滾下來,用柳枝或針穿上,放在屋內高處,以示祖德。

3、冷食飲食:冷食包括冷粥、冷面、冷食漿、青米、糯米;寒食祭品有面燕、蛇兔、棗糕、精黑麥、神仙等;有幾十種飲料,如春酒、新茶、清泉和甜水。大多寓意深刻,如祭祀蛇兔,有“蛇兔必富”之說,意為希望人民富裕,國家強盛;子推言,取介休方言中的“年”字,不忘介紹和宣揚誠信。

4.寒食柳:維生素寒食節的象征,原意為懷念介之推對政治清明的追求。早在南北朝時期,《荊楚年譜》中就有“江淮與蘇州之間寒食日家家斷柳”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至今仍流行佩戴芥花花、佩戴麥葉代替柳枝。據各地史書記載,有“柳枝插墳”、“柳枝折標到戶”、“柳枝插眠竈檐”、“戴頭或系帶”、“瓶儲獻佛神”、“柳枝插門”之說,民間因此有“清明(寒食)不穿柳,美人化白頭”之說。

寒食郊遊:又稱春遊,唐宋時期的盛興。宋立言《東谷所見》載:“我掃東西,然後與兄弟、妻子、親戚、事跡等遊覽,高高興興回家。”明代《歷代帝王風光簡介》記載了在北京行走的情景:“清明時節,人在行走,遊人、乘車者、行人成千上萬。”可以說是極為繁榮。

6.寒食秋千:秋千原是古代寒食節的宮廷女子遊樂項目。五代王人禹《開元天寶遺》記載“天寶宮中至日寒食節,竟豎起秋千,令宮中妻妾大笑,以為是盛宴。皇帝稱之為半仙戲,故京師士人稱之。”宋代宰相文彥博的《寒食日過龍門》詩,形容為“橋上楊柳懸壹線,多蕩掛彩繩。”

7、寒食蹴鞠,盛行於唐代,宋《文學通考》載:“蹴鞠,蓋始於唐代。種兩根竹子,高幾尺,網上纏網,為門量球。球分友友,局分角贏。”歷史記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景宗都喜歡打蹴鞠。州府元貴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內廷東閣,觀武大臣與勛戚兒女會球,設宴待宰大臣。”宋代還有《太祖蹴鞠圖》。

8.寒食節詩:寒食節時文人思鄉親人,或借景作愛,感情多,靈感突,詩性大,吟詠者多。據調查,唐玄宗、張碩、杜甫、韓愈、柳宗元的詩歌有300多首,宋金元的詩歌有100多首,成為中國詩歌藝術中的壹朵奇葩。此外,寒食節期間還有許多活動,如宴請、賞花、鬥雞、雕雞蛋、拉鉤(拔河)、鉆木取火、放風箏、打百草、扔陶器等等,這些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

  • 上一篇:家裏的茶室怎麽設計?茶室設計應該註意哪些問題?
  • 下一篇:什麽是物流供應鏈管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