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穩定、最燦爛、最豐富和最發達的文化之壹。有記載的歷史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經歷了萌芽期、形成期、確立期、繁榮期、總結過渡期幾大時期。在中國文化的形成時期,春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百家爭鳴的千古思想文化景觀,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次思想解放浪潮。按漢代司馬談、劉欣的劃分,諸子主要是儒、墨、道、法、農、雜、縱橫、名家等,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理論的基石,深刻影響了後世中國文化的發展。
現在很多學校都開展古典詩詞誦讀活動,內容基本都是那個時期的作品,而且以儒家經典為主,旨在弘揚民族文化,陶冶情操,豐富思想。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度越來越高。央視《百家講壇》的收視率和於丹《論語》壹書的銷量足以證明這壹點。這些專家學者拉近了普通人與深不可測的古籍之間的距離。雖然人們對丹和易中天的論述眾說紛紜,但我認為其影響不可低估。畢竟這些學者喚起了人們對民族文化本質的關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樹子指出,壹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對其人文文化的認同程度上。壹個缺乏人文精神的民族,終將走向虛無和異化。這樣看來,當前民族對傳統文化的追隨就是民族凝聚力逐漸增強的體現。因此,閱讀千古佳作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極其必要的。
我最喜歡的是易經裏的壹句話,“天道健康,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德載物。”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特征由此可見壹斑。大意是,天體反映渾厚的精神,人效法天地,自強不息;君子胸懷如地之廣,德行如地之深,所以能生長,能承受,能包容萬物。這句話也是清華和北大的校訓。
自力更生,自強不息,朝氣蓬勃,是中華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壹,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傲然挺立。這種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胸懷大誌。
“誌向”是指堅定的信念,對某種價值目標的遠大願望和決心,是追求人生目標、實現人生價值的強大精神動力。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野心就不能做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