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幾千年的武術實踐和多年的科學研究表明,武術對身體有許多良好的影響,因為它註重內外兼修。武術在長期的發展中,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重禮輕德的優秀傳統。“武以德為先”說明武術實踐壹直非常重視武術教育。
習武和敬德是習武過程中的兩個重要方面,其精神可以培養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尊師重道、講禮儀、守信用、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等。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
武術是以攻防為主要內容,以功、套路、搏擊為運動形式,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形成了中國特有的體育文化形態,內容豐富深刻,社會價值廣泛,文化色彩濃厚,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方面密切相關。
武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受年齡、性別、季節、場地、器材的限制,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中國人幾千年的武術實踐和多年的科學研究表明,武術講究內外兼修,對身體有這樣多方面的影響。經常練習可以達到內強體壯,外強體壯的健身效果。
武術不僅能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還能培養人的道德品質。他能培養人良好的競爭意識,讓練習者在堅持不懈的練習過程中感受到自強不息的精神。
武術的起源
“武德”壹詞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壹書中。其中提出:“武德有七德,禁暴、抑兵、護國、立功、安民、和民、富貴者也。”雖然這是關於軍閥用兵的道德要求,但還是和武林的“武德”有淵源關系。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武學理論,深受儒家等倫理思想的影響,中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的“仁義”思想深深浸透在武術的道德觀念中。“學拳以德為先”就體現了這壹理念。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武術的涵義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和發展,並不斷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相適應和融合。
各種門派也有各自的規矩、戒律、聖約,有“三不傳”、“五不傳”、“十不傳”、“八戒”、“十訣”作為武術的標準。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下層人民發揚了武術光輝的壹面,創造了歷史上無數反抗暴君或侵略者的英雄和俠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