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還會產生慣性,從而使治理理念和價值立場的矯正成為治理轉型的首要條件。基於對當前人口老齡化及其治理研究中的誤區的歸納,以及對這些誤區形成機理的分析,結合現有現實,本文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是當前治理部署中不可回避的問題。
(壹)在重新界定老齡化的基礎上,支持和引導構建“積極的老齡化觀”
2002年,世衛組織向聯合國提交了“積極老齡化”框架,聯合國將其作為全球行動計劃加以推廣,並繼續發展。其概念內涵相對全面地回應了人們對老齡化的誤解和誤讀,並逐漸成為國際社會中最具知識性的老齡化社會政策框架。
“積極老齡化”內置“健康”、“保障”和“參與”三大支柱,三者互構而生。
有效的“參與”必須建立在“健康”和“安全”的基礎上,同時,“參與”的結果又建立在更好的“健康”和“安全”的基礎上。
壹方面,“積極老齡化”不再局限於老年群體,而成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議題;另壹方面,對於老年人而言,“積極老齡化”不僅重視“老有所養”或“老有所養”,更強調“老有所用”和“老有所為”。
中國市政府較早回應了“積極老齡化”,並在當地進行了解讀。“和諧社會”、“包容性增長”、“建設* * *執政* * *”等宏觀治理理念也涵蓋了其邏輯內涵。特別是隨著人口老齡化成為我國新的基本國情,“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成為壹項長期發展戰略。
“積極”首先明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價值取向,其重要任務在於構建“積極的老齡觀”,強調“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既使全社會積極對待老年人和老齡化,又引導老年人樹立自強自立的觀念,積極面對老年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積極老齡化”的核心和消解老齡化誤解的關鍵,都根源於對老齡化傳統定義的突破。
傳統對老年和老齡化的定義都是以簡單的時鐘年齡(或生理年齡)為標準,即把60歲或65歲及以上的人視為老年人,並大多與法定退休年齡掛鉤,從而形成了“退休”和“老齡化”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等的社會認知。
實際上,聯合國從1956開始執行標準時,中國人口的預期壽命只有43.7歲,而到了2018,這個數字變成了77.0歲。特別是隨著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的變化,老年群體的屬性和特征壹直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變化,而社會的主流觀念卻沒有及時更新,亟待重塑。
大家都知道,家是永恒的避風港,是快樂的源泉,應該是自我感覺最自由自在的地方。但只有家庭和諧幸福,我們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去,否則,如果家庭不和,我們就不會專心做後院的事情,總會覺得不舒服。
?如何讓家庭和睦是壹門學問。家庭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關系。家庭和諧了,社會才能和諧。我認為掌握以下四點會有效果:
?首先,信任壹點。家庭成員需要相互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