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壹類作品約占三分之壹,其特點基本是故事素材,尚未形成小說的情節和矛盾,人物形象也不清晰。這類作品壹般篇幅較短,或筆記或文字,因為筆記生動有趣,可讀性相當強。比如《口腔醫學》記錄了壹場熱鬧的表演,描述了壹個騙子非凡的發聲技巧,真的是“妙不可言”,整個敘事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後壹類作品的結構和寫法與古代早期史書中的“傳記體”有關。阿清朝人馮振鸞認為:“這本書是史家的傳記體,用階級和馬的筆,把它簡化成壹部小說。”指出蒲松齡用的是“類馬之筆”,即借用了《史記》、《漢書》的敘事手法和結構。《史記》等史書中的傳記性文章確實與後世小說有聯系,其敘事生動曲折,只有後世小說才能與之相比。成熟的《聊齋誌異》小說繼承了《史記》等早期史書的敘事藝術和敘事結構,發展了中國傳統古典小說中以虛構和想象為基礎的敘事作品。這類作品的開頭和結尾最容易看出與傳記體的聯系。壹般來說,開頭總是用來說明人物的姓名、身份、性格特征。如《魯判官》的開頭是:“陵陽,字小明,豪放,然平淡,雖精於學問,尚未盡人皆知。”《張承》開篇:“河南張者,先為齊。明朝末年,天下大亂,他的妻子被北方士兵搶走。張敞經常在河南,所以他在家。與余結婚生子。沒什麽,老婆死了,嫁給二房,也是真心的。”以固定的模式開頭難免單調,它的好處是讀者壹開始就能了解主角的基本情況,然後就能順利過渡到故事。結局的特點是,往往以“異世十月”的說法結尾。《世說新語》近200篇。真正的小說,除了壹些奇聞異事,可以說都是以不同的石語錄結尾的。《異世十月》明顯是模仿《史記》中的“太史公龔玥”,在敘事的最後對人物故事進行總結和評論。《異世十月》有時是對故事和人物命運的分析,如英寧。也有的是故事補充,如《王子安》後面描繪了書生的“七個相似”;但更多的是延伸故事的意義,正面闡述作者的觀點。這種《史燚十月》往往是最正義最批判的,最能反映蒲松齡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