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環套式組織形式
是指教師編制的壹套系統的、遞進的問題(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不斷探索發現,直至問題解決。
比如在課堂上學習兩位數的乘法時(例:17×32),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壹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①17×32是什麽意思?可以用方程式表示嗎?②第壹步是什麽?為什麽先數17×30?3又是什麽?兩個結果如何相加?④如何垂直添加?為什麽這是對的?找到什麽模式?
(B)扶輪組織形式
是指通過教師編制的系統來組織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探究、思考、發現問題情境。
而且這個系統不是線性的,而是壹個循環回路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情景①和情景②構成了壹個不斷比較、探索、思考、修正的循環,情景②和情景③構成了壹個不斷比較、探索、思考、修正的循環。如此反復通過嘗試、比較和修正,來接近問題目標。
例如,在課堂上學習“按比例分配”時,可以呈現這樣壹個循環系統:
情況壹:甲付兩元,乙付三元,丙付五元,買了20本書。每個人有多少本書?
學生探索並嘗試求解:用20除以(2+3+5),然後求每個人的收入;
學生得到總數除以份數的假設;
場景二:A連續3天每天存10元;b每天存入8元,連續6天;c每天存7元,存9天。
x元加上利息和資本* * *,怎麽分配?
學生將第二種情景與情景①進行比較,找出* *的相同規律,發現每份是每份在總數中所占的比例;
學生探索並嘗試求解:x除以(10× 3+8× 6+7× 9)
……
(三)多向組織形式
它是指教師設計不同的問題情境指向同壹個問題目標,從而引導學生去探索和嘗試解決這些問題情境,從而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建立新的認知。
比如在課堂上學習“旅行問題”,就是老師給學生呈現幾種不同的問題情境:①壹個方向相反的問題;(2)壹個* * *齊心協力的問題;③單人出行問題(比如壹個人每天走8個小時,第壹天每小時走35KM,然後估計時間不夠,第二天每小時走45KM求距離);(4)壹個商業問題(例如,以8000元的進店價買了45箱皮鞋和運動鞋,皮鞋均價145元,而運動鞋均價70元。鞋子全部賣完之後的毛利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通過不同問題的表征主動尋求* * *相同的特征,從而構建這類問題的基本數學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