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秦書的表演形式壹般為二至五人,演唱者分角色,配以樂器伴奏。壹般有兩三個人分角色,剩下的都是伴奏和伴唱。傳統唱法講究穩重大方,歌者坐危不亂,神情凝重,看著別人。靠多變的唱腔和有機的伴奏來表現故事,刻畫人物的造型和角度。
隨著歷史的演變和藝術本身的發展,山東秦書的演唱逐漸打破了舊有的演唱慣例。比如歌手可以根據故事內容的發展和人物感情的變化來呈現生動的表情,有時還可以加上手勢來幫助表演。演員在演唱中可以相互交流,也可以直接與觀眾交流,但他們的演唱風格仍然保持著穩定大方的基本特征。
山東有很多傳統的代表性節目,如《白蛇傳》、《秋江》、《秦書》、《安》、《大紅袍》等。其中有《王之借》、《三相手》、《良渚之嫁》等七八十篇中篇小說,短篇多為早期小曲節目流傳下來的經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人民群眾對藝術欣賞需求的日益增加,大批新的文藝作家參與創作和演唱,山東秦書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時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路楠秦書藝術家李若良、李湘雲兩次參加全國曲藝演出,黨政軍制作的《水漫金山》、《偷靈芝》獲得成功。他們三次參加全國演出,引起了曲藝界和音樂界的關註。特別是9月1981參加全國優秀曲藝節目觀摩演出,演出《帶著大林回家》成功增強了抒情性和時代感,獲得創作、作曲、表演三項壹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