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巴郎魚的捕撈歷史

巴郎魚的捕撈歷史

據陳福壽先生介紹,廈門漁場的傳統捕撈方式是延繩釣,主要捕撈帶魚、鯊魚、笛鯛。漁民出海作業,乘坐的漁船叫漁船,攜帶的漁具是漁具,不是網。在閩南-臺灣省淺灘漁場中上層水域遊蕩的藍圓鰈魚,從來都不是漁民延繩釣的對象。1964年,廈門試驗性燈光圍網作業成功,廈門漁船開始攜網出海,巴蘭成為主要漁獲。

在廈門漁業記載中,對藍圓鳀魚的介紹是:“它是近海漁船的主要品種。自70年代中期以來,年漁獲量約為中上層魚類總漁獲量的40-50%,居第壹位,資源相對穩定。”自從漁具改為網具後,小金沙丁魚(俗稱鳳尾魚)、藍眼鳳尾魚、肥眼鳳尾魚、鯖魚(俗稱華為)、頜首鳳尾魚(俗稱竹葉巴郎)、竹莢鯖魚(俗稱大眼鯖魚)成為廈門漁業最重要的經濟魚類。“最初幾年,巴郎魚產量很高。吃不完就拿去曬曬,做魚幹。到處都在曬巴龍魚。廈大彎彎曲曲的操場也充滿陽光。空氣中有魚腥味。”陳福壽先生回憶道。

以前吃帶魚的廈門人開始吃巴郎魚,被認為極其美味。民間諺語說:“巴郎巴郎,好吃(老公)。”這句諺語和另壹句諺語“臘味燉魚(白蘿蔔幹)不管老婆都好吃”:廈門吃魚的最高境界似乎是獨家。誰也沒想到,未來三四十年,海洋會枯竭,其他魚類會越來越稀少。只有巴郎魚不斷上岸,所以身價壹落千丈,淪為壹種可憐的魚。二十年前,有錢的閩南人看不起窮公務員,把巴郎魚叫做“幹部魚”。沒幾年,公務員鹹魚翻身,成為鮑魚魚翅的消費主力,松了壹口氣。現在談幹部魚,有壹種變化感。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吃巴蘭魚。廣西潿洲島的魚市很豐富,有鯊魚,虎魚,金錢魚,鰻魚,魷魚,各種石斑魚,但是我沒有看到巴郎魚。在當地海鮮大排檔吃的時候沒發現這道菜。然而,我知道在最近的二三十年裏,巴蘭壹直是南海的頭號獵物。那麽,當地的巴郎魚都去哪了?我問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邱。他說:“廣西人不吃巴郎魚。在廣東,說粵語的人也不吃巴郎魚。他們感覺又熱又潮濕。巴郎魚主要用作海水養殖的魚飼料。只有福建人,還有說閩南話的廣東潮汕人,海南人吃巴郎魚。”其實廈門民間也流傳巴蘭魚有毒,體質敏感的人不宜食用。

壹般來說,是否吃巴蘭魚和壹個地方的飲食傳統有關。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過度捕撈,大小黃魚、帶魚等我國傳統主要經濟魚類迅速減少,無法形成禁漁期。壹批以前被鄙視的低值魚登上了我們的餐桌。像所有的必需品壹樣,我們的食物質量每況愈下,我們的飲食口味也不得不向下調整。大黃魚吃完了,只需要吃巴蘭魚,要在巴蘭魚中建立新的飲食美學。這是沒辦法的事。奇怪的是,轉念壹想,我覺得巴蘭魚還挺適合我們這個庸俗的時代。

  • 上一篇:對於空手道練習者來說,如何提高大腿的腿部力量?
  • 下一篇:延安革命遺址主要景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