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部分:
第二部分:
中國作家巴金的小說《家》是《激流三部曲》的第壹部,入選20世紀中國小說100強(第8名)。另外兩部是《春秋》,《家》被認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壹。最早於1931在《泰晤士報》連載,原文章標題為《激流》。明凱書店5月出版了《家》第壹本單行本,1933。
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初四川成都壹個封建大家族的罪惡與腐朽,控訴了封建制度摧殘生命,歌頌了年輕壹代的反封建鬥爭和民主的覺醒。
作品在語言上也很獨特。巴金的作品向來簡潔生動,流暢奔放,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家》還體現了巴金作品在語言上的獨特風格。
在作品中,作者無論是寫人,還是敘事,甚至是對人物心理的分析,都充滿了情感,讓讀者在體味人物命運的同時,壹起體會作者的喜怒哀樂,使作品具有特別感人的情感力量。
本書是《激流三部曲》之壹,是文學大師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優秀的現實主義代表作。
小說以被五四運動滯留在窮鄉僻壤的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描寫了“四世同堂”的封建家族高公館的衰落和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歌頌了年輕壹代的反抗鬥爭精神。
巴金說:“我不想為我們的家庭寫壹部特別的歷史。我想寫的是壹般封建家庭的歷史。這裏的主角應該就是我們在那些家庭中經常看到的。我想寫這個家庭是如何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潰的道路,走向了自掘的墳墓。
我想寫其中包含的爭鬥、鬥爭和悲劇。我想寫壹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是如何遭受痛苦、掙紮並最終滅亡的...這就是我寫信回家的原因。
擴展數據
作品的影響力
《家》講述家庭故事的模式在啟蒙話語中非常典型,對後來的家庭小說創作起到了很強的示範作用。對傳統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批判和徹底否定也成為這類小說持久而有力的主題。
比如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路翎的《財主之子》,茅盾的《霜葉紅如二月花》,老舍的《茶館》和《駱駝祥子》都是如此,在壹定程度上繼承了《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
新文學出現以來,以揭露舊家庭舊倫理為主題的創作很多。但以長篇系列小說的形式和如此龐大的規模,在現代第壹次對封建家庭進行系統深入的描寫,《家》、《春秋》在現代文學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據這部作品,越劇於2003年首演,由趙誌剛、丹陽平、孫誌軍等主演。
10月25日,由四川交響樂團改編的歌劇《馮明》首次與觀眾見面。《馮明》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執導,高玉發擔任藝術總監。